有人说我写的文章介绍失败案例居多,成功案例很少。实不相瞒,尽管我尽力秉持客观立场,无奈历史是那么的残酷!更何况,资治通鉴的本意就是总结教训,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我应做到的,就是让大家方便、愉悦地获知真实的历史。据后台统计,本头条号男用户占82.2%,可见男女在阅读上的巨大差异,是的,女人感性,应该读读鸡汤,男人却应该知道一些残酷的历史,因为这是事实,无论你看与不看,它都在那里。本文还是属于介绍失败案例,因为成功案例本来就很少、凤毛麟角,就像买股票只有10%的人赚钱一样,此亦无他,唯人性耳。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摘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
这是韩信被捕时说的一段话。公元前201年,韩信被刘邦设计擒拿,此时距项羽乌江自刎仅一年。韩信就是被五花大绑后说这番话的,感觉怎样,是否有些道不尽的人生悲凉!
韩信给刘邦可是帮了大忙的。首先就是为刘邦制定了发展壮大的战略。公元前206年刘邦虽然率先打到了关中,灭亡了秦国,但与后来关中的项羽相比,实力相差实在巨大。后来项羽分封天下,特意把刘邦逼到关中的西南角,封为汉王,管理巴、蜀、汉中几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此时此地刘邦可谓人生落魄,只因那只煮熟的鸭子又被人抢走了!但是话说回来,刘邦真是命好,在此落魄之际,韩信也因不受项羽重用而被迫投靠了刘邦,刘邦斋戒沐浴,设坛祭天装神弄鬼捯饬一番,拜韩信为大将,赶紧笼络住人心,这是刘邦最拿手的本事。
韩信给刘邦分析了天下形势。韩信指出现在西楚霸王项羽虽然在彭城,但他实力强大,你跟他直接PK是不行的;韩信强调项羽妇人之仁,不会用人,你正可趁机招贤纳士;因为项羽分封天下,各诸侯总有分封不均之嫌,人心散乱;项羽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得罪了秦地所有老百姓,你利用这个机会,挥兵东向,三秦之地传檄而定,秦地老百姓必然会追随你,兵有了,你还怕项羽吗?刘邦听从了韩信的计策,留萧何在关中收租子管后勤,自己带兵冲出陕(今三门峡),从此开启了四年楚汉战争。
趁着项羽与齐国作战,公元前205年,刘邦轻松打到了楚国首都彭城(今徐州),率领诸侯兵五十六万,好不威风,没想到胜利来得这么容易!打进彭城后,刘邦的本性显露了出来,把珍宝、美女全收归己有,天天“置酒高会”。不料项羽知道后,留诸将攻打齐国,自己带精兵三万,一天击退汉兵,杀十余万人,刘邦被楚兵包围在睢水之上,“围汉王三匝”。此时忽然间刮起狂风,飞沙走石,刘邦获得幸运女神眷顾,狼狈逃脱,家人走失。刘邦在路上逃跑的时候搭载了走散的两个女儿,楚兵狂追,情急之下把自己女儿推下车三次,啥都不顾了。
就在刘邦被楚兵撵得慌不择路时,公元前204年,韩信带兵背水一战,击败赵、代二国,稳定了河北。此时刘邦在荥阳又被项羽包围了,陈平使用反间计给刘邦解围,但随后汉军在成皋(又称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又被项羽击败。无奈之下,刘邦只好使出看家底的流氓手段,与滕公二人北渡黄河,来到韩信驻地,一大早谎称汉王使者,跑到韩信屋里就把印符给夺了。此时韩信还在睡觉,用北京人话说,得来,军权被汉王夺了!这不是无厘头,而是刘邦太滑头。刘邦夺韩信军权后,公元前203年,又在广武与项羽隔河遥望着喊话,言语不和,被项羽射了一箭,击中胸部,刘邦生怕人知道,连忙捂住脚,大叫:“虏中吾指!”就这么狡猾!
公元前203年,韩信帅兵又向东平定了齐地,刘邦被迫承认韩信为齐王,此时刘邦对韩信起了疑心。韩信当上齐王后,因为齐国本来就实力强大,谋士蒯(kuǎi)彻向韩信献了个计策,说现在项羽和刘邦正打得难解难分,你的地位凸显,你要支持谁,谁肯定就赢,但是俗话说得好,“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谁赢了你都没有好果子吃。依我看,不如谁也不帮,闷头自我发展,在齐地做大做强,以后三分天下,互为犄角,你看如何?任凭蒯彻怎么劝说,韩信却是“猪油迷了心”,上了刘邦的道,竟一心还要帮他!
结果当然是场悲剧。公元前202年项羽刚死,刘邦先派人到定陶(今菏泽定陶县),直接进入齐王驻地又夺了韩信的军权,过了一年设计把韩信给绑了,贬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因为陈豨谋反事件,韩信被设计斩首,夷三族。韩信临刑前说了句话:“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痴心女爱上负心汉,你不怪自己,还能怪老天爷吗?
相比之下,王翦、张良是何其聪明!
这篇是《战国策》中秦策三的的第十八篇《蔡泽见逐于赵》,此篇内容较长,将其分为多篇,此篇为第二篇,主要内容是讲蔡泽为达到说服范雎退位的目的,用商鞅、吴起以及文种的事例来告诫范雎,范雎同样给出反驳的理由,双方因此而进入了观念的交锋。
在上一篇的内容里面谈到,蔡泽揣摩清楚了范雎的心思,然后达到与范雎见面的目的,完成了自己所要做事情的第一步。
同时,利用范雎的自信与恐惧交织的心理,让范雎愿意听一听蔡泽的解释,看他有怎样的自信和实力取而代之。
前面已经做了不少《战国策》的解读,有看到过不少说服人的例子,这些内容大多是说客一方面采用技巧说服对方,让人看上去觉得是碾压局,只会觉得说客厉害,用各种道理把对方说的哑口无言。
而这一篇说服的对象是属于范雎,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厉害的纵横家以及说客,同样也熟练把控各种人心算计,想要说服这样一个人,难度就不是像说服普通人那样简单。
甚至,在蔡泽举出例子想要说服他时,立刻被范雎意识到了蔡泽的目的,反而抓住机会,反向教育了蔡泽一顿,让蔡泽不得不改变策略,重新组织语言进行说服。
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向来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很多时候,一个人并不是被所谓的道理说服,而是被人找准了逻辑上或思想上的契机,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了一个人的想法。
电影《盗梦空间》里面阐述,需要在人的思想深处植入一个想法,就可以改变这个人的现实行动。
现实生活中自然不存在如此科幻的行为,但是,如果能够发现那个人思想深处被隐藏的想法,也就可以达到改变这个人现实行动的目的。
蔡泽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坚强,耳目聪明圣知,岂非士之所愿与?”应侯曰:“然。”
蔡泽曰:“质仁秉义,行道施德于天下,天下怀乐敬爱,愿以为君王,岂不辩智之期与?”应侯曰:“然。”
蔡泽复曰:“富贵显荣,成理万物,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天下继其统,守其业,传之无穷,名实纯粹,泽流千世,称之而毋绝,与天地终始。岂非道之符,而圣人所谓吉祥善事与?”应侯曰:“然。”
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欤?”
蔡泽说:“唉!您的见识为什么这么迟钝。春夏秋冬,四时互相交替,成功就会离开。人的身体健康,脑子聪慧,难道不是人人都希望的吗?”应侯说:“对。”
蔡泽说:“具备仁义的修养,把德政推行到天下,受到天下人的崇拜和敬爱,都愿让其做他们的君王,这难道不是雄辩和明智的人所期望的吗?”应侯说:“是的。”
蔡泽又说:“享受富贵荣华,长养万物,把万物都安排得顺顺当当;都能获得长寿,享受天年而不致中途夭折。天下的人都能世代相传,守住他的事业,永远流传下去,名和实都完善无瑕,流芳千古,永远受到赞美,和天地一样长久,这岂不符合自然规律,是圣人所说的吉祥善事吗?”应侯说:“是的。”
蔡泽说:“像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他们的结局也是人们愿意看到的吗?”
蔡泽在一开始说人希望自身能够一直耳聪目明、手足坚强,然后延伸到君臣上,臣民自然是希望君主一直贤明仁义,紧接着,延伸到更为虚幻的天下、事业。
这三个问题都是属于比较宏观的,也是十分简单而又准确的,特别是对于年老的范雎来说,更为对胃口。
哪一个年老的人不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年轻,哪一个事业有成的人,不希望自己的事业一直红火下去。
“向天再借五百年”,这样的话语,不会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年轻人的愿望,而只能是一个有所成就的年迈老人的呼喊,他希望自己能够再年轻一些,希望能够再做更多的事情。
蔡泽用这三个问题询问范雎,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范雎的肯定答复,这既是说服人的技巧,也是属于蔡泽拉进与范雎距离的手段。
用这种能够得到对方认同的观点,会让人精神上放松,不会产生对抗的心态,进而才会有后面把自己的观点掺杂到话语中,达到对方的内心深处。
如果一直说的是对方不认同的话,其后不管说什么内容,都很难让对方觉得认同,也就不可能让对方愿意听自己所说的话,更不要说仔细思考其中的道理。
再连续三个问题得到肯定答案的时候,蔡泽拿出自己的杀手锏,既然范雎任何这样的道理,那么历史上的商鞅、吴起、文种的下场又该如何解释,他们也希望长久,最后却免不了被杀的结局。
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虑,尽公不顾私,信赏罚以致治,竭智能,示情素,蒙怨咎,欺旧交,虏魏公子卬,卒为秦禽将破敌,攘地千里。
吴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然为伯主强国,不辞祸凶。
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
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应侯知道蔡泽想用道理来难倒自己,便反驳道:“怎么不可以呢?公孙鞅为秦孝公办事,专心专意,为了公家的事,不顾私人的事情,赏罚严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竭尽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片忠诚,冒着别人的不满,欺骗老朋友,俘虏了魏国的公子卬,终于为秦国擒将破敌,开拓了千里的地方。
吴起为楚悼王办事,不让私事妨害公务,谗言不能蒙蔽忠良,说话不随便迎合,办事不随便讨好别人,主持正义,不管别人是非议还是赞美,为了君主的霸业和国家强盛,不怕灾难临头。
大夫文种为越王办事,国君遭受耻辱,还是尽忠不懈;越国虽然灭亡,还是竭尽所能,不肯离开,功劳多了不夸耀,既贵且富也不骄傲。
像这三位,可算是义气的顶峰、忠心的表率啊!所以有修养的人,不惜牺牲以成就美名,虽然失去生命,也毫不感到遗憾和后悔,怎么不可以呢?”
应该说,范雎不愧是范雎,立刻意识到了蔡泽的目的和想法,知道蔡泽是想要说服自己不要变成三人的结局,但同时他也要防止自己的话传递到秦王耳中,引起秦王的恶感。
毕竟商鞅和吴起都是属于君王死后被人清算,文种是属于君王相信谗言,不管是用哪一个君王比喻秦王,都会进一步引起秦王对他的恶感,也就只能让他的处境更加恶劣。
所以,范雎立刻进行反驳,反驳蔡泽认为三人的结局是悲惨的结局。
同样的三个人,做同样的事情,蔡泽让范雎关注的是三人最后的结局,而范雎所让蔡泽看的是——三人的成绩。
如果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如果一个人为他所热爱的事情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情,还是一件值得可惜的事情?
商鞅、吴起、文种,他们三个人都尽心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让所有人都明白他们的能力与实力,所以哪怕迎向最终的结局,也并不觉得可惜。
范雎在这里用“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来表达,这既是说他们,也是表达自身的观念。
在范雎刚出场的策文解读里面就提到过,范雎有一种“生当五鼎食,死亦五鼎烹”的豪气,才会愿意冒风险指出太后以及穰侯的问题,愿意当秦王手里面的一把刀,去做得罪人的事情。
他这样的观念和想法,所看到的自然不是三人的悲惨结局,而是三人所做到的事情。
蔡泽用这个例子恰恰是走向了范雎观点的反面,自然是不可能说服范雎,也就要选择另外一种道理来说服。
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家之福也。
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故天下以其君父为戮辱,怜其臣子。
夫待死而后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圣,管仲不足大也。”于是应侯称善。
译文
蔡泽说:“君主有圣德而臣下贤能,这是天下的福气;君主英明而臣下忠心,这是国家的福气;父亲慈爱而儿子孝顺,丈夫忠诚而妻子贞节,这是家庭的幸福。
比干忠心,却不能保存殷朝;伍子胥智慧过人,却不能保全吴国;申生尽孝而晋国仍然混乱。即使有忠臣孝子,而国和家仍然不能免于危亡,是什么原因呢?那是由于没有明君和贤父能听取他们的意见。所以天下为他们的君父感到羞耻,而可怜他们的臣子。
要到死后才能表现出忠心和树立名声,那微子就不能看作仁人,孔子也算不上圣人,管仲也不值得颂扬了。”于是应侯认为他说得好。
范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如果蔡泽继续在商鞅三人身上纠缠,阐述三人的结局是个悲剧,显然是无法说服对方。
因而,蔡泽立刻选择了换一个方向,换一种道理跟范雎讲。
同样是以宏观的道理来阐述,这一次没有再继续询问范雎的意见,而是直接讲了出来,并且延续到后面自己所举的例子。
而且所说的内容,前后有明确的对应,明明说的是“主圣臣贤”和“君明臣忠”,后面举得例子却是比干、伍子胥、申生,这些人都是被人称道的忠臣贤子,而最终的结局却是不怎么好。
他们为什么不好,原因是碰上了昏庸的君王,他们用自己的死,让自己的名声留在了历史上。
不得不说,蔡泽举这样的例子,多少有些诛心之论,本意上就是想质问范雎,是不是也想用自己的死,成就自己的名声。
这样的话,范雎当然不敢承认,如果承认的话,也就是将秦王推到“昏君”的位置,而范雎也清楚,两人的交流内容必然是要传到秦王耳中,因而也就只能选择含糊应对。
还好,蔡泽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也并没有把范雎往死路上逼,立即用另外三个人举例子——微子、孔子、管仲。
他们三人的特点是寿终正寝,并且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也获得了名声,范雎应该学习他们。
蔡泽在讲述的同时,也在挖雷,使得范雎没办法进一步反驳,也就只能是“称善”。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狡兔死走狗烹;烹:烧煮.狡猾的兔子死了,猎狗就没用了,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
[最佳回答]打死了兔子和飞鸟后,猎人的狗和弓就没有用了,引申指事情办完后,帮忙办事的人就没有用了,可以处理了,多用于贬义.这一成语比喻的是西汉时,刘邦将一些...
词目鸟尽弓藏释义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野兔死了,猎狗就要烹煮着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把鸟打尽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没有用处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没用了,不如烹了吃了。攻陷了敌国,将臣也就没用了,杀掉也可以了。这里是指一个人失去了利用价值...
“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指狡猾的兔子死了,猎狗就没用了,也泛指人在用完一个人后立刻抛弃他。最早出自《史记·越世家》范蠡即行逃走,临逃走时写了一封信给...
“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释义:;1、兔子已死,狗的用处就没有了,不如烹了吃了。把鸟打完了,那良弓也就毫无用处了,攻陷了敌国,将...“...
楚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眛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
[最佳回答]恨.勾践依照他的话去做,最...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x0d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在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而当俘虏时,劝勾践忍辱投降,伺...
[最佳回答]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出处,这里的走狗是跑的很快的狗,在古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把鸟打尽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没...
狡兔死,走狗烹。也叫兔死狗烹,指狡猾的兔子死了,猎狗就没用了,也泛指人在用完一个人后立刻抛弃他。最早出自《史记·越世家》范蠡即行逃走,临逃走时写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