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部电视剧,叫《天下长河》,就是说康熙时期治理黄河的事。正好看到清朝有一位能干的清官,也擅长治河,此人就是道光年间的栗毓美。
因为栗毓美擅长治河,且功绩卓著,官方封其为“栗大王”,并立庙祭拜,栗毓美也因此成为了封建历史上受民敬仰、受国祚封的最后一任河神。
当然,河神之事,那就属于民间故事的范畴了。不过,也由此能看出来,栗毓美在百姓心中,确实值得钦佩。
栗毓美,山西浑源县人,他从知县做起,后来官至太子太保、东河总督,为治河名臣。那时候,他曾去河南滑县察查灾情,听说当地不少匪徒,他认为,这些匪徒肯定会趁机作大乱,毕竟遇到灾年了。
于是,栗毓美就去劝知县,严密防范这些人,同时训练兵马,准备对付这些人。但是,知县却觉得他荒唐,因为这些匪徒最多小打小闹一下。知县不听,栗毓美就去找太守,结果太守也不听。
没多久,滑县果然大乱,匪徒造反闹事,还联合许多人一路烧杀抢掠,几乎干到了京畿之地,一时天下震惊!
那时候,大家不由得佩服栗毓美的先见之明。
在治理黄河时,栗毓美创造性地发明了“抛砖筑坝”法。
原来,栗毓美发现,一些官员治理黄河时,为了贪财,用的都是柳枝芦苇,这玩意确实有点用,但最多也就防两年。时间久了,就会腐朽,然后不得不再次治河。这也是贪官的手段,不这么玩,怎么弄多搞钱呢?
栗毓美决定用石头,但是黄河泛滥之地多在河南,修筑河坝所用石材的产地却在太行山,开采运输所费甚大。因为船运很不容易,而且石头容易滑,即便是用来建造堤坝,也会因为滚动转动,造成危害。
通过观察,栗毓美发现,当地有很多砖头。砖头表面粗糙,既不会滚动打滑,而且也不会像石头那样,层层堆叠后留下空暇,甚至一半都是空虚,一千块砖头为一方,平铺计数,不仅便于查看数量,而且比石头结实。
从重量上来看,石每方重五六千斤,砖每方重九千斤。一方碎石的价格,可以购买两方砖头,而抛一方的砖头到河里,又可抵得上两方石头,经费节省了很多。
于是,栗毓美就地取材,用砖代替石料。一块石料所费可购砖两块,大幅节省了成本。而且砖较石料更耐洪水冲击,推行“抛砖筑坝”后“三年未生一新工”,为清代国库节省官银一百多万两。
于是,栗毓美不顾众人阻止,不辞劳苦,用砖头代替石头,抛砖筑坝。皇帝知道后,也觉得很不错,还特意下旨,告诉地方官员,务必全力配合栗毓美。
其实你想,治河的费用,是谁出呢?表面是国库,其实还是要摊在老百姓身上。治河所用钱银甚多,重负归根结底还是压在百姓肩上,栗毓美耗尽心血节省款项,节约的不仅是国库官银,节约的更是民脂民力。
正是因为栗毓美带头治河,终日泡在河里,又发现了砖头比石头更划算,更有用,所以他治河之后,在总督任上的五年,黄河基本没有发生水灾。
另外,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栗毓美多次捐赠自己的钱,甚至借钱来帮助治河。
他曾捐银购买石块五百方,以加高山东戴村坝,从此,大水漫坝泄水过多的情形几乎看不到;看到蜀山湖堤残损严重,他又特捐资九千缗(一缗为一千文钱,一两银子),用于加固堤身;见浑源唐家庄石坝年久失修,他捐资五百缗为施工经费;他甚至捐赠自己的廉银一千八百两发典生息,用于补贴河工……仅任职武涉县知县两年间,栗毓美就捐资超过万缗。
他所做的一切,河南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大家都无比感恩。
六十三岁时,栗毓美死在河防工程上。道光皇帝听说震惊,河南人听说后,无比悲痛。大家自发出钱,在多处地方,为栗毓美建庙祭祀。另外,道光皇帝和林则徐(栗毓美生前好友),都为栗毓美撰写了墓志铭。
道光皇帝特地为栗毓美在浑源州(栗毓美家乡)城东南二里处,修建了一座墓,赠太子太保,谥号恭勤。
史书描述栗毓美:
遇寒畯佽助必丰,到处周济贫乏,见义必为,虽囊橐无余,犹称贷以益之。后人称赞栗毓美:南有屈子忧国投江,北有栗公舍身治河。 (请注意,以上都是历史,是真实情况)
栗毓美死后第二年,开封那一段黄河堤坝又开了,许多官员来,昼夜建造堤坝。等堤坝最后合拢的时候,河工上忽然出现一条大蛇。
据说,每次筑造堤坝要合拢的时候,河神一定会出现。不过,河神都是变成大蛇来的,而且河神也不止一人,有黄大王、朱大王、齐大王等。对于年纪大的或者有经验的人来说,一看大蛇颜色,就知道是哪个大王。
每次大蛇来了,大家就会尊称它为某大王,然后用金盘迎接,欢呼不已。大蛇看到金盘,就会跳到上面。
大家会把大蛇放轿子里,抬着轿子,到河神大王的庙里,祭祀几天,大家祭拜一番。然后,也不用把大蛇抬走,就放在庙里。大家继续忙事,等堤坝合拢了,大蛇会自动不见。
然而,这一次来的大蛇,浑身都是灰色,和之前的大蛇完全不一样。当大家不断喊着“黄大王、朱大王、齐大王”时,这大蛇都不回应。大家伙儿弄来了金盘,迎接灰蛇,这灰蛇也不跳到金盘上。
此时,大家都很懵,不知道怎么回事。
巡抚姓牛,听说这件事后,赶紧来到现场,一看大灰蛇后,吃惊地说:“是栗大人吗?”那大灰蛇居然点了点头,然后跳到了金盘上。后面一切都顺利了,大家祭拜大灰蛇,称之为“栗大王”,堤坝合拢,大灰蛇不见了。
等治河之事忙完了,众人问巡抚大人:“大人,您怎么知道,那大灰蛇是栗大人呢?”
巡抚大人说:“栗大人有皮肤病,脖子一圈都雪白,如同白玉。我看到这条蛇的脖子上,也有白圈,怀疑是他的化身,所以试着叫了一下。没想到,他真的回应了我。所以,我才知道,栗大人已经做了河神大人啊!”
众人听到这里,纷纷欢庆,还说有栗大人做河神保佑大家,大家都放心了。
随后,巡抚大人上奏朝廷,从此当地又多了河神栗大王。栗毓美也因此成为了封建历史上受民敬仰、受国祚封的最后一任河神。
还有一件小事,值得一提。(同时期文人所写,未必是真正历史)
栗毓美一生没有正妻,只有小妾,这源于他少年时的一段刻骨铭心之恋。
栗毓美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六岁时因为对句子,惊动老师;九岁写文章,落笔老道,似乎是早已打好腹稿一样。
同县有一位富翁老爷,听说了栗毓美后,就让他到自己家,和自己儿子一起读书。栗毓美和公子一起吃住,一起学习,如此有好几年。
这个老爷之所以让栗毓美来,其实是要把女儿嫁给他的,小姐也知道。虽然两人不常见面,但小姐早已经对栗毓美倾心了。
两人年纪越来越大,就差成亲了。
然而,一天晚上,公子却死了。那房间门窗都锁好了,似乎不可能有人进去,大家都怀疑是栗毓美杀了公子。栗毓美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官府也没有能人查清这件案子,所以就把栗毓美关起来,准备让他抵命。
小姐没法再嫁给栗毓美了,她遵从父亲的意思,嫁给了本地富公子王某。
婚后两天,王某喝醉了,对妻子说:“其实,我一直喜欢你,爱慕你的美色。但是,我知道你和栗毓美定亲了,所以我就找了一位剑术高手,让他去杀栗毓美。没想到,那高手看错了,误杀了你弟弟。嘿嘿,如此也好,反正栗毓美也要抵命了,哈哈哈哈……”
小姐听说后,内心无比震惊,但表面装作没事人,安抚丈夫睡着了。
次日归宁,小姐没有去家,直接到县衙里喊冤。官府听说后,重新审王某,王某无法抵赖,最终认罪了。于是,王某被抓,栗毓美被放出来。
小姐一看栗毓美,就哭了,说:“我当初无奈嫁给他,就是想为弟弟报仇,为你雪冤,我一直怀疑是他所为,没想到还真是他。如今,冤情已雪,可是我已经嫁他了,又把他送入狱中,无论怎么样,我也没法嫁给你了,我也没法活下去了。希望你,以后好好的。”
说完后,小姐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匕首,狠狠刺入了自己的胸口。
满县之人听说后,无不称赞小姐的节烈。栗毓美也大为震撼,他被小姐所感动,后来做官发达,谈婚论嫁之时,终身没有立正室,只有小妾。
话说,在宋代河北道北运河附近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说是在河里住着一个河神,这个河神原来在天庭掌管着南天门前面的一条仙河,因为触犯天条被打下仙界,刚好落在北运河边上。
说来也巧,运河周边祝家庄的李秀才每天早晨都会去运河边上读书,就这样被他所救,李秀才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科场失意之人,知天命之年还在挑灯夜读,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考取功名,李秀才醉心于此也就荒废了田地,平时全靠自己的妻子一个人苦苦支撑,可是时间久了妻子也对自己的丈夫有了隔阂,认为他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李氏一气之下就回了娘家,李秀才家里还有一个待嫁闺中的女儿,名曰李惠娘,这个是小女儿,大女儿李惠芬早就出嫁了,话说这李惠娘虽然长得不能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但也生的亭亭玉立貌美如花,李惠娘每天陪伴着自己的爹爹寒窗苦读,耳濡目染,身上也有了一些大家闺秀的气质,平时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李秀才每天清晨都会去家旁边的运河边读书,四书五经春秋战国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面对着运河滔滔天地广阔,不知道何时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他心中苦闷,也会放声高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天李秀才又像往常一样来到河边准备读书,六月的天气也就这时候还凉爽一点,风很大吹的河水浪花翻涌
过河的船夫和他打招呼,他回礼报以微笑,打招呼的这个船夫叫王二,因为家里兄弟多所以早早的就出来赚钱谋生,靠着摆渡来赚些钱养家糊口,他和李秀才每天早晨都会相遇,久而久之也就熟悉了,他们不是一个村子的,相隔也比较远,对于一个读书人自然是看不上这些脚力的,每次的打招呼也是礼节性的回一下。
船出发了,李秀才今天读的是论语,他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就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他认为只要勤奋努力,孜孜不倦,自己定能高中,到时候看谁还瞧不起自己
正当他陷入沉思的时候突然一阵腥臭之气扑鼻,再往远处看有一个绚丽的衣服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李秀才遮了遮眼仔细看了看,好像是一个人,他跑了过去只见这衣服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穿着这个衣服的人身体已经被河水泡的浮肿,看不清楚是男是女,摸了摸脉搏还有救,李秀才来不及多想就背着他往家走。李秀才的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对于自己儿子教育那是相当严厉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墩墩教诲不时在耳畔想起,她信佛,经常说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人生处事,就是要刚正不阿行得正站得直。
回到家,二女儿已经做好饭了,突然被一阵腥臭刺鼻的捂住嘴巴说不出话来,
“惠娘赶紧把床收拾出来,快点”
“父亲这是谁呀,你怎么谁都往家背”
“在河边发现的,已经奄奄一息了,快点去找金大夫,快点”“嗯,那我尽快去”
不大一会功夫金大夫就过来了。
“并无大碍,就是身体虚弱,刚才溺水肚子里喝了太多的水,你背他回来的时候他是不是一直在吐水”
“是的,我一直跑他一直在吐水”
“你无意间救了他一命,他已经没有生命危险了”
“那大夫你看还要不要写个方子”
“不用了,休息一下就好了,此人身体很好”
送走了大夫父女两个面面相觑,大女儿开口了“父亲你什么时候把娘亲接回来呀,她已经离家快半个月了,也差不多了”
“我现在还在用功读书,我们吵架不还是因为这个事吗,今年我要离家去京城赶考,等我快上路的那天,就把她接回来”
“那父亲今年什么时候去呢,我想她了”“快了还有一个月左右”再看李秀才家里,确实是家徒四壁什么值钱的家当也没有,平时的钱基本上不是买书就是补贴家用,日子过得紧紧张张,好在大女儿出嫁,小女儿也比较懂事,两个女儿由于大女儿是家里长姐,所以早早承担起家里的家务活,也幸亏有她在自己妻子负担才没有那么重,想想过往自己确实没有承担起一个做丈夫的责任,李秀才打算再考一次如果再不重就算了,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眼看就到了科举考试的时间,他每天还是坚持读书,把妻子接回家后就准备上京赶考,被他救助的那个人身体回复了以后好像失去了记忆,也不知道自己家住哪里,李秀才看他可怜就把他留在家里帮忙干些农活,交代完了一切他就踏上了赶考的路程,二女儿知书达理,虽然没有读过书但从小李秀才对她比较溺爱,教她识字读书,渐渐的她也能读通四书五经,再加上妻子回来,他也比较放心了
汴梁离家并不算太远,仔细算下来差不多半月也就到了,他带够了盘缠就上路了。家里这边还是像往常一样,每天除了农活就是一些缝缝补补,但唯一不同的就是家里多了一个劳动力,因为记不起自己的名字李秀才便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阿力
说起这阿力虽然救他的时候一问三不知,但他确识字,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无一不通,让人啧啧称奇,而且长得眉清目秀高大俊美,两眼炯炯有神,渐渐的李惠娘便对他有了好感,两人都颇通文墨,再加上一起干农活,时间一久便有了感情,这事当然瞒不过李氏的眼睛,只是婚姻大事还得等丈夫回来一起商量才行。
七月份了,李秀才风尘仆仆的赶回家来,听妻子说他们在菜园就过去帮忙了,他看到二女儿在给田里的菜苗浇水,阿力就负责挑水,两个人有说有笑俨然一副小夫妻,李秀才皱了皱眉走了过去说了句回家吃饭了,就悻悻的走了
李秀才没想到才离家月余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开饭了一家人围绕饭桌而做,二女儿先开口说到
“父亲出行辛苦了,接着就夹了一个鸡腿放在了他的碗里”
李秀才没有做声,妻子看在眼里,用脚踢了他一下,他才不情愿的嗯了一声,说着就拿起筷子吃了起来,大家见他吃饭了也就开始动筷子了,吃饭的整个过程很压抑,大家都没有说话,直到快吃完了,李秀才才提了提嗓子,说到
“阿力你的家里还有谁呀”言外之意就是你家里人怎么还没有来找你
阿力一下子就读懂了里面的意思,但他一点都记不起来自己的过去,也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何方,于是小心翼翼的回答道“我一点也记不起来了,李叔”
二女儿看在眼里,急忙搭话道,他好像是失忆了,只记得自己住的地方有很多水,水里面有很多马不停地奔跑过去,至于其他的就没有印象了,父亲你看要不要找一个大夫给诊断一下。
“好吧,明天我就去找隔壁村里的金大夫”
李秀才心想赶紧给他找一个大夫给他看一下,早点治好早点离开,女儿喜出望外,以为父亲对阿力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自己只是是试探一下,没想到会是这样
吃完饭,李秀才把阿力叫了出去,两个人整整谈了一个下午,等到黄昏的时候,阿力已经不见了,谈话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是自从那次之后,女儿不像原来那样喜欢亲近父亲缠着他叫她读书念诗了,她每天总是做在窗前,望着远处的运河而独自发呆,母亲看在眼里,劝了好多次还是无济于事,在一个深夜,母亲走进她的闺房,温柔的说道,
“孩子你是否非他不嫁,”母亲问的如此直接,她有点没反应过来,娇羞的低下了头,过了好大一会,她才回答道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儿不敢违抗,只是女儿总是有放不下的东西一直压在心底”自己的孩子自然母亲是最懂,
“你要理解你父亲的苦心,毕竟阿力来路不明,万一是躲避仇杀,这不是葬送了一生的幸福,更何况这阿力外貌看上去虽然俊朗,但样子总是感觉怪怪的,他的毛发为什么是红色的呢,而且你有没有看到过她的手指和脚趾,和普通人也不一样,有点像鸡的爪子”
“母亲阿力可能是小时候生过病才这样子的”
“无论如何作为母亲也不太赞成,如果你执意坚持,我只能告诉你他去了西边”
“母亲那我该怎么办”
“孩子你去吧,去追寻你的幸福吧”
母亲说完两眼泛着泪花,母女两个紧紧相拥。因为才完成了科举考试,李秀才有点无所事事,路过窗子的时候听到了他们的谈话,说实话他很气愤,还没等到他们谈完,他就破门而入,大声说道
“阿力是自愿离开的,并不是我赶他走的,”
“我不相信,好端端的她为什么走”
“因为阿力有一种怪病,不想拖累你才选择离开”
“什么怪病”
“阿力离不开水,离开水久了他就喘不上气来,你回忆你下,阿力是不是很能喝水,每天要喝很多”
“好像是这个样子的”母亲惊讶的说道。“上个月初六我找他出去谈关于你们的问题,我并不是反对你们的事,只是我自己对他除了身世,其他的情况要有全面的了解,这也是对你负责呀,丫头”李秀才说道动情处不由得掩面而泣
女儿其实心里明白,父亲没有撒谎,因为从他叫她丫头的那声起,她就知道了,只是她还是不能接受阿力离开她
“我知道了,你们都出去吧,我想独自待一会”父母出去了之后,她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月光,刚好是满月,而自己确是形单影只,多么契合自己刚学的一句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想起自己和他的点点滴滴,那一个月,她们虽然男女有别,确是举案齐眉,每天去河里挑水,一起去菜园浇水,阿力水性很好,经常跳下河去捉鱼,那一个月,餐桌上多了一道菜,红焖鲤鱼。阿力还经常故意击水戏弄她,她也不甘示弱的回击。
好一副美好的画面,想到此她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时间冉冉,如白驹过隙,转眼又一个月过去了,李秀才这天去河对岸买盐,路过渡口船上已经坐满了人,男女老少都有,还有抱着孩子的孕妇,船走到一半的时候可能是晕船吧,那个抱孩子的妇人呕吐不止,孩子被惊醒放声大哭,就在这个时候船突然不走了,任船夫怎么摆渡都是无济于事,水下泛起了阵阵水花,船家干脆不动了,拿起了旱烟啪啪的抽了起来,李秀才很是不解,问道
“船家,船怎么不走了”
“麻烦了,看来是船上的人得罪了某位神仙”“自古是登舟过渡少开口”
“运河从来没有发生这样的怪事啊,原来都是遇到大风或者暗樵”
“看来是新的恩怨,运河以后不太平了”
刚说完接着船下起了一个大的漩涡,整个船摇摇晃晃,大家死死的抓住船舷,但是无奈船晃动越来越大,整个船都快要翻了,好多人纷纷落水,这种情况持续了半个时辰,水面才回复了平静,落水的人都被救上了岸,但唯独缺少一个女子,此女子是和自己的母亲一起过河走亲戚,听母亲说,今年刚满十八岁,那个母亲伤心过渡,差点昏了过去。说来也怪了,从那以后的第二年,又有一个女子落河,第三年又有一个,直到没有女子过河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运河边流传起了一个传说,说这个河里住着一个河神,每年都会索取附近的待嫁少女作为新娘,所以过河的少女都会在发髻的后面加上一个网子,证明自己已嫁做人妇。
相关问答
《河神》根据天下霸唱的小说《河神·鬼水怪谈》改编的。本剧讲述了民国年间的天津卫水患频发,河中怪力乱神之事不绝。河上警察队队长郭得有深得师傅“老河神...
祭河神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中的内容,原文如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祭河神是人...
西门豹用眼睛扫向了巫婆的弟子们,说道:“这样吧,你们这些当弟子的下去看看,你们的师父有没有把我的话转达给河神大人。”语毕,心领神会的官差立即将一个巫...
其实根本没有河神,都是巫师骗人的,最后让百姓把那个骗人的巫师扔到了河里其实根本没有河神,都是巫师骗人的,最后让百姓把那个骗人的巫师扔到了河里其实根本...
《河神》是一部中国大陆的古装奇幻剧,根据萧鼎的同名小说改编。剧情主要围绕着一个拥有水神之力的年轻女子——白浅展开。白浅是一个来自水族部落的女儿,她的...
背影看着像姓白的图书管理员,扇子应该是顾影和陈似如跳舞的扇子,不知道是不是神经毒素画到扇子里了...这个图书管理员很有问题,看预告小婶婆应该和跳楼的学生...
[最佳回答]黄河的河神和渤海的海神,都是具体指的
河水任情流,神药曝应休。判须冒雨频,飘云逼曙鳞。河临饮马间,神通自乾连。判死为红颜,飞盖去芳园。河曲回千里,神人养生理。判死为红颜,于兹乃忘倦。河...
答案公式1:口诀是:“浮标不动水中游,水底有口鱼儿钩,下钩须向水底沉,切记勿忘提竿心。”1.这个是常用的钓鱼的口诀,其明确的是这个口诀是“钓鱼拜河神口诀...
《河神》最后结局是属于开放式的结局,小河神靠运气拆炸弹,拆了后若成功,就把顾影救上去,肩伤没大碍。若拆了失败,两个人一起死,顾影的圣童血也能净化原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