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祭母文》

【我的家事】

翻阅父亲留下的相册,一帧全家福照片的夹页中掉出一张发黄的八开草纸,上面用蓝色油墨刻印着《祭母文》:

维中华民国三十年四月十三日,不孝男重远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显妣胡太夫人之灵曰:呜呼吾母,聪睿强健,抗心希谷。教子持家,毕生辛苦。忆儿少时,滹沱为灾。五谷不登,市价九衰。母持家政,勤俭自励。昕夕纺绩,以维家计。聿彼荒年,卒赖以济。河水北徙,家计稍舒。送儿入学,望之綦笃。家庭食用,宁俭宁疏。束脩用品,必丰必腴。在家督教,合丸课书。出门叮咛,倚门倚闾。儿秉慈训,努力攻读。寸阴是竞,不废居诸。洎儿出校,任职教坛。微薪奉母,悉直田园。家虽小康,勤俭如前。母长记忆,娴于掌故。历代忠义,讲说尤著。儿嗜史学,基由此树。母工数学,计算无阻。儿在孩提,教以计数。及习算数,旁通类触。母性严正,教无姑息。尊礼守法,圣贤为期。儿处社会,年四十余。幸免愆尤,母教之基,吾乡居民,率多务农。自兹以降,文风渐盛。群谓吾家,读书以兴。遣子入学,继继绳绳。吾母之教,易俗移风。丙子以还,母居旧京。儿返海外,讲学北平。朝夕承欢,其乐融融。乃未期年,祸乱遽逢。倭寇狂暴,犯我严疆。母还乡里,儿来后方。四载暌违,黯然神伤。今兹受命,掌教乡邦。方期旋里,得侍羹汤。孰谓一别,便成永诀。噩耗传来,五内崩裂。抢地呼天,恨不自灭。呜呼痛哉!母体素健,何以遽逝。儿返桑梓,中途何滞。谁实为之,中天乖离。彼苍何酷,至于如斯。时乱路阻,音书无闻。病未能侍,丧不得临。偷生视息,何以为人。天地昏霾,悲怆惨凄。无日无夜,辗转哀泣。寤寐之间,若母临莅。音容举止,不异畴昔。遽然惊觉,泪湿枕席。忆昔吾母,望儿至亟。儿实不肖,愧无树立。国雠未复,省乱靡平。谨禀遗教,移孝作忠。早复故里,以慰先灵。呜呼哀哉!尚飨。

祭文中的“不孝男重远”即我的父亲。读着这字字泣血的祭文,我无法抑制泪水。印象中,父亲一直是很严肃的,喜怒不形于色,终日埋头于他的书稿中。书呆子也有常人的感情吗?在这份祭母文中,我读出了最深沉最挚痛的情感。

父亲出生于1892年,出生时家中只有薄田十来亩,生活极苦,滹沱河水年年泛滥,年年冲洗去家中那仅有的薄产。但是,父亲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奶奶胡老夫人却一心想让孩子念书。机会来了,乡里办起了新式学堂,指派大户人家必须将孩子送学堂读书,大户人家舍不得娇养的孩子,畏惧这新事物:私塾里一个先生管几个孩子都管不过来,洋学堂里那么多小人,能顾得过来吗?遂生出一念:雇一个穷人家孩子代替自己的儿子去洋学堂读书,父亲就成了那个小雇读。

幸耶?不幸?从此父亲就与书结了缘,也与学校结了缘,后来又凭借给人写文书、写对子挣学费读完了高小。为了能够继续深造,1910年父亲考入京师第一师范学堂,那几乎是当时喜读书的穷孩子唯一的选择。那年月的师范院校不仅免学费,还管吃管住管制服,甚至连纸笔墨水都发。1917年,父亲从北京高等师范毕业,教了几年中学后回到北师大。又与几位师大同仁一起办起了志成中学,取有志者事竟成之意。父亲以教书所得在北平宣武门内购得一院房产,遂把老母及家小接来北平,早晚承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入东北、骚扰天津,父亲痛国势积弱,愤敌寇侵凌,精神深受刺激,赴欧美考察教育并研究历史。1936年归来,一家人重新团聚,教书、办学、搞研究,过了一段安稳日子。1937年“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开始了全面抗战,父亲受命组织北师大等三校西迁,无法顾及老母,遂委托兄长将母亲送回老家饶阳。

1940年,父亲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河北省教育厅长,可是当时华北已整个沦陷,河北省政府临时安置在河南洛阳,政府成为流亡政府,在无地盘、无学校、经费极困难的状况下,在洛阳东百余里伊川县白杨镇建立河北省立中学,专收容河北省籍流亡学生,又在洛阳到陕南一路上设立若干流亡学生招待所。父亲终日忙于接收从敌占区逃出的青年学生,在河南洛阳与陕西之间奔波,一面救亡,一面还要与政府和军队的各色人等周旋,筹措救亡经费,甚至要腾出精力与那些妄图发国难财的腐败分子做斗争,忙得焦头烂额。

从这篇《祭母文》中可以看出它写于民国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941年,距今已有73年了,其时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而我的家乡河北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最前沿。

父亲自小与娘亲,然而局势动荡,邮路不通,等父亲得到家乡消息时,早已无法见到自己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在母亲膝下承欢,不能亲自送别母亲,成为父亲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他坚持抗战,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延续民族文脉坚持办学的恒久动力。

我出生晚,没有见过奶奶,等见到这张照片,已是20世纪70年代初,父亲工作的单位将“文革”初期造反派从家中抄去的部分东西归还,包括那本父亲从美国带回来的厚厚的相册。打开那已被撕裂得残破不堪的相册一页页翻看,见到一张老妇人的照片,身穿一件立领大襟皮袄,头戴一顶深色绒帽,很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中的地主婆。看看背面,有父亲追记的“先母遗照”,父亲的先母,是我的奶奶了,但是二十多岁的我却实在看不到这个老妇人与我的联系,或者说,实在不愿承认这个像地主婆的老妇人与我的联系。直到退休后再翻这本相册,在一张全家福的夹册后面看到了那篇《祭母文》,于是我又找出那张老妇人的相片细细看:相片上的老人估计快70岁了,却有着明净的额头,聪慧的双眼,嘴唇很薄,但唇周布满纵向的纹路,显示着性格的坚毅,我终于找到了自己与这位老太太的联系,不仅是因为我的唇周也出现越来越深的皱纹,更因为60岁的我与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不再以政治标签认人了。

杜鹃啼血声声泪,读这篇《祭母文》,我相信,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悲惨境遇,不仅是我们一家的痛,也是中国众多家庭永远的痛。回顾历史,在那些疯狂的年月,世界上有多少人家能独享安逸呢?即使在日本本土,“二战”期间,当无数男儿被送到战场做炮灰时,同时就有无数母亲在眼巴巴盼儿却不得见。其实,日本民族也是很重孝的,可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穷兵黩武,却不仅使无数中国人有家归不得,有亲不能养,即使是日本普通民众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痛苦。

心香一瓣,为奶奶,为父亲,也为一切在战争和各种动乱中失去生命的人。每一代的付出,都能成为对后人的启示。为了母亲,为了孩子,为了我们生生不息的人类血脉,愿世界各民族人民携起手来,共筑和平。文/许文郁 (作者为退休教师)

《四言诗·祭母文》

灵祭全文 父亲的《祭母文》 灵祭全文 父亲的《祭母文》 灵祭全文 父亲的《祭母文》 灵祭全文 父亲的《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相关问答

【请问谁知道“祭”这个字的象形字来源和分析,比如下面的“...

[回答]祭jìzhàiZhài-英文翻译祭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祭jì部首笔画部首:示部外笔画:6总笔画:11五笔86:WFIU五笔98:WFIU仓颉...

祭十二郎文翻译及注释

[回答]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译文为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

韩愈的祭五穷神文?

送穷文唐韩愈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粮,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主...

祭岳父文?

元二0一0年四月△日,农历二月△△,女婿△△△率众亲朋,谨具香烛炬帛、时馐清酌、一切不腆之仪,哀泣祭于岳父△公讳△△老大人之灵前,吊之以文,叩泣曰:...元二...

求几篇古人祭妻文(全文)-6OwfVfplD的回答-懂得

江城子苏轼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汉灵帝的“灵”是什么意思?

汉灵帝的“灵”属于谥号。所谓谥号,是在一个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总结性的称号。谥号始于西周。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始皇帝废谥。...

求祭神开财运祭文?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呜呼公...

可以看到《谥法》的内容吗?

谥法跟周易扯不上关系啊,周易是文王作,谥法为周公定,文王又怎么会受谥法影响呢?不明白,不过贴上谥法表,其实到了明清哪会谥号都没什么意义了,皇帝随便就用...

祭读什么?

祭”有两个读音分别念:[jì]、[zhài]释义: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供奉鬼神或祖先使用(法宝)组词:祭奠[jìdiàn]:为追念死者并安抚其在天之灵...

【【求】袁枚《祭妹文》,原文+翻译】作业帮

[回答]祭妹文原文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