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团结”为主题发表了任内第二份国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强调自己治下美国经济的繁荣,提出淡化两党纷争、强化国家团结,颂扬了人道主义、妇女解放等美国精神,呼吁国会支持其扩大基建、修建美墨边境墙等诉求。
美媒认为,特朗普的演讲总体上新意不足,事实考证(Fact Checking)所发现的问题(如夸大边境危机)也多在意料之中。但是,脱口秀主持人斯蒂芬·科拜尔(Stephen Colbert)有一个特别的发现:总统试图在演讲中作诗。
“调查停”则“立法兴”
2月7日,科拜尔在其主持的节目《晚间秀》(Late Show)中引用了特朗普演讲中的一段话:“一场经济奇迹正在发生,而唯一能终止这场奇迹的是愚蠢的战争、政治或荒唐的党派调查;如果想要和平与立法,那就不能有战争和调查(An economic miracle is taking pl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 and the only thing that can stop it are foolish wars, politics, or ridiculous partisan investigations. If there is going to be peace and legislation, there cannot be war and investigation)”。
特朗普利用发表国情咨文这一平台,站到了“两党休战”的道德制高点上,在缺乏逻辑推演的前提下,将两年来特别检察官穆勒(Mueller)针对其本身的司法调查称为“党派调查”、“政治斗争”,试图将司法问题政治化、党派化;进一步地,特朗普利用类似“先有修墙预算才有政府开门”的“挂钩式”惯用谈判套路,提出“政治斗争、党派调查会终止经济繁荣”,将本来并无干系的“司法调查”与“经济繁荣”相挂钩,最后还以听似押韵却无逻辑的“狠话”作结:有战争则无和平,有调查则无立法——无视调查(Investigation)与立法(Legislation)之间除了尾韵相同外并无逻辑联系的事实。
这段“诗歌演讲”表明,在民主党重新成为众议院多数党后,针对众议院多个委员会即将开启的调查,特朗普心存忌惮,他因此尝试以“诗歌的押韵”绕过“因果的推理”,赋予“穆勒调查”以党争色彩,为其贴上“不利经济发展”的标签,从而在舆论层面占得先机,尝试以“两党休战”和“经济无罪”为筹码换取“免于调查”或“顺利通关”——如若不能,也至少可以降低“穆勒调查”在选民中间的权威性,降低调查结果对其民意支持率的影响。
然而,这样的“打油诗”,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就职典礼上的诗人与诗歌
虽然特朗普的演讲只是在韵脚上做文章,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但美国历任总统确有在重要演讲中融入诗歌元素的传统,这突出反映在自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美国第35届总统)以来,多位民主党总统直接在就职典礼中引入诗歌朗诵环节:
1961年,肯尼迪邀请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在其就职典礼上朗诵《倾献所有》(The Gift Outright)。
1993年,克林顿(Bill Clinton)邀请诗人马娅·安杰卢(Maya Angelou)在其就职典礼上朗诵《于清晨的脉动中》(On the Pulse of Morning);四年后,连任成功的克林顿邀请诗人米勒·威廉斯(Miller Williams)朗诵《历史与希望》(Of History and Hope)。
2009年,奥巴马(Barack Obama)邀请诗人伊丽莎白·亚历山大(Elizabeth Alexander)在其就职典礼上朗诵 《今日之歌》(Praise Song for the Day);四年后,连任成功的奥巴马邀请诗人理查德·布兰科Richard Blanco朗诵《一天》(One Today)。
除了“诗人”这一共同标签外,在美国政治语境中,上述5位获邀参加美国总统就职典礼并朗诵诗歌者,还有着不同的“身份特征”:女性2名(马娅·安杰卢和伊丽莎白·亚历山大)、男性3名;非裔美国人2名(马娅·安杰卢和伊丽莎白·亚历山大)、拉美裔1名(理查德·布兰科);非裔马娅·安杰卢是知名的人权运动领袖,曾长期从事反种族隔离运动;拉美裔理查德·布兰科是古巴流亡政治家的后代、其本人也是同性恋(Gay)。
抛开身份,从诗歌的专业水平看,多次获普利策奖的罗伯特·弗洛斯特显然为五人之翘楚,他在肯尼迪就职典礼上所演讲的《倾献所有》(The Gift Outright)系其本人代表作之一,至今仍影响深远。根据余光中先生的翻译,诗歌描述了新到美洲大陆的“殖民者”寻求和建立“美国人”心理认同的艰难历程。
如果说五位诗人的身份差异表明不同性别、不同族裔和不同性取向的人,都能在美国找到安身之所,那么,弗洛斯特的这首《倾献所有》,则可以说从根本上回应了“谁是美国人”之问:所有愿意倾献所有、扎根奋斗者,都可以成为真正的美国人,都可以真正拥有(Possess)美国。
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经历也是弗洛斯特这首诗的注脚之一。据《杨振宁传》(作者:江才健)介绍,杨振宁在了解了早期中国移民的血泪史、自己也碰到种族歧视的情况后,曾写下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有许多事让我踌躇不前……但我知道美国对我十分的慷慨……美国给了我发展潜力的机会,世界上没有别的国家对移民如此慷慨……1961年1月,我在电视上看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罗伯特·弗洛斯特应邀上台朗诵他的一首诗,他选了《倾献所有》……似乎有什么东西触动了我的心……它在我申请美国公民的决定中起了一些作用”。
好篱笆带来好邻居?
民主党总统对于诗歌与爱的颂扬,弗洛斯特对于杨振宁的启示,似乎都没有对特朗普产生作用。
除《倾献所有》之外,弗洛斯特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修墙》(Mending Wall)。诗歌以第一人称口吻展开叙述,讲“我”对于乡邻之间乐此不疲的“修墙”行为的思考:诗歌开头,“我”认为总有一种力量反对墙的存在(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但围绕“我”对邻居修墙动机的打探,邻居始终只以“好篱笆带来好邻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s)”作答。
传统上,弗洛斯特这首《修墙》常被用来象征“反对修墙”,如1963年夏天,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视察柏林墙时,就曾引用过该诗首句“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但自从特朗普提出修建美墨边境墙以来,其支持者也常以“好篱笆带来好邻居”作为修墙的依据。文学界则普遍认为(弗洛斯特本人也承认),诗中的“我”对于“修墙”到底好还是不好,是不持立场的。
2016年7月15日,作家Alexander Nazaryan在《洛杉矶时报》发表专栏文章《特朗普应该读一读弗洛斯特的<修墙>》。Nazaryan认为,弗洛斯特本身是矛盾的,其承认世界上总有一种力量厌恶墙的存在,但其或许也认可好篱笆带来邻居、人和人之间需要一定的界限。Nazaryan进一步指出:修墙以御外敌是人类原始的冲动,我们假装已经摆脱了这种冲动是毫无益处的,但我们如何处置此一冲动则至为关键——特朗普利用修墙会导向仇恨的结局,而弗洛斯特则会倾听人心之复杂律动并创作出一种美的存在。
Nazaryan在2016年的这一预测是极富远见的——此后的两年半,美国确实没有摆脱“修墙以御外敌”的冲动,民众也因“特朗普墙”在一定程度上“走向分裂”:今年1月上旬,皮尤研究中心(Pew Institute)和CNN的民调都显示,至今约有40%的公众支持修墙,约58%的公众反对修墙;不久之前,特朗普不惜以联邦政府停摆35天为筹码试图向国会索取修墙预算。
农夫与蛇
或许是弗洛斯特的言语过于晦涩,或许是Nazaryan的声音过于低微,特朗普无意于“倾听人心之复杂律动”,选择笃信“好篱笆带来好邻居”,并用自己的“打油诗”为修墙做辩护。
1月8日,他发表任内首次全国电视讲话呼吁修墙,除列举大量广受质疑的数据外,他用类似“调查与立法”般的“韵律”对着镜头说:“有人说修墙是不道德的,那为什么富人会在自家周围修上墙或者篱笆呢?他们修墙,并不是因为他们痛恨墙外的人,而是因为他们想要守护墙里所爱的人(They don’t build walls because they hate the people on the outside, but because they love the people on the inside)”。
一个月后,在国情咨文演讲中,特朗普诘问反对建墙的“富庶政客和财团”:“你们力推开放边境,自己却躲在有人值守的高墙和大门之后”;特朗普进一步称,“非法移民问题是美国劳工阶层和富人阶层之间最为根本性的分裂”。
至此,特朗普甚至已经放弃了“墙里与墙外”式的“打油诗辩护”,转而采取“分而击之”的策略:以“是否同意修墙”为标准,将美国社会划为“富裕的政客阶层”和“穷困的劳工阶层”,将“特朗普墙”打造为劳工阶层的专利,似乎这样就可以不管行政部门、智库和媒体和在美墨边境安全问题上反复多次亮出的事实考证(Fact Checking),也忽视了绝大多数民众并不支持修墙的事实。如此言语,不仅毫无“诗性”,也有失公正。
如果说特朗普的演讲中曾经出现过一首完整的“诗歌”,那么最接近的只剩下《蛇》(The Snake)了。《蛇》是上世纪60年代芝加哥说唱歌手Brown的一首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将一条冻僵了的蛇带回家并予以悉心照顾、最后却被蛇反咬致死的故事——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农夫与蛇》故事几乎一致——特朗普借用《蛇》来表达其反对非法移民的立场,将在美非法移民暗示为反杀女人的那条“蛇”。
早在2016年1月爱荷华州的竞选演讲中,特朗普就曾声情并茂地当场朗诵了《蛇》;2017年4月庆祝其就任总统百日大会上,他再次当众全文朗诵,并“以《蛇》献给做出杰出贡献的美国边境巡逻队队员凯利”,强调“我们应当在边境安全上保持聪明和机警”。
过去半个多世纪,当肯尼迪以来的民主党人在就职典礼上用诗歌来表达对多元、宽容、爱与美国精神的拥抱时,特朗普在过去两年里,用“打油诗”来展现其“挂钩谈判”技巧,用《蛇》来描述其对外来移民的不欢迎。
过去一年山东高质量发展有何新嬗变?山东做了哪些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山东将有哪些新动作?
面对读者关心、社会关注的一系列山东发展问题,2019年12月23日-2020年1月3日,大众日报推出“高质量发展新嬗变”特别报道,刊发了10篇重磅文章,聚焦发展理念、经济结构、营商环境、干部作风等方面,全方位解析山东高质量发展之变。
1.发展理念之变:践行新发展理念成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经济转型的强烈阵痛,全省上下负重前行,以进固稳、整合提升、创新引领、“双招双引”、强基固本,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发展质量在提升,投资结构在优化,市场活力在释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来了趋势性和关键性的变化。
高质量发展新嬗变,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山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以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抽丝剥茧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难题,使山东这个沿海经济大省向新时代现代化强省昂首迈进。
山东明确提出,只要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利于强化党的领导、促进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严守党纪国法、保持清正廉洁的前提下,就要不计个人得失,敢于闯、敢于试、敢于改。这成为各地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创新的“指挥棒”“风向标”。济南提出争做冲锋陷阵、打开局面的“先行者”;青岛提出“学深圳、赶深圳”,学习深圳敢想敢闯敢试的城市基因……广大干部的思想闸门打开了,干事创业的劲头起来了。点击此处看全文
2.质量效益之变:质效齐升,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承担着“在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趟出一条路子来”的重任。面对两个“70%”的产业结构和两个“80%”的能源结构,山东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加快把新兴产业培育大,把传统产业改造好,把落后产能化解掉,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山东经济结构优化的“形”和此消彼长的“势”愈发清晰,新旧动能“增”和“减”的态势向新强旧弱加速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雏形已具,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2019年,山东在全国率先构建“1+2”预算绩效管理政策制度框架体系;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落实“集中办公、并联审批、省市联动、专班推进”重点项目落地机制;强化流程再造,实施“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协调推进机制……聚焦八大发展战略,依靠制度创新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向纵深突破。点击此处看全文
3.内生动力之变:苦修内功,发展动力更强劲
山东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更加注重“修炼内功”,集中精力向改革要活力、抓开放挖潜力、促创新增动力、培育需求支撑力,市场活力持续释放,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继续改善,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愈发充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环境。”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福一说,针对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山东今年持续推进一系列重点领域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着力破解群众和企业办事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一流营商环境……2019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加快塑造内需驱动型经济新优势的意见》,聚焦加快培育新一代消费热点等12项重点,推动山东高质量发展。点击此处看全文
4.经济结构之变:结构更优,高质量发展“筋骨”更壮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以来,我省“三二一”产业结构态势愈发稳固,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2019年前11个月,“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44.4%,高耗能行业投资降幅22.1%,能效等级1、2级商品零售额增长9.3%。从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等多个维度看,山东经济结构重的特征正在加快改善。
新兴产业加速“长”,传统产业加速“强”;服务业成“稳定器”,企业转出“新天地”;国企改革新进展,聚力主业上台阶。“变化值得肯定,更值得肯定的是培育新兴产业的思路。”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所所长刘德军表示,近两年,山东守住传统优势产业这一基本盘和立身之本,或从中裂变,或着眼于赋能、服务来培植新兴产业,“既不墨守成规,也不盲目冒险,这种扎实的产业结构调整远比短期数据重要。”点击此处看全文
5.营商环境之变:持续优化,塑造发展环境新优势
不论是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和“乘法”,还是放宽准入、精准施策,营造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以及稳定预期、依法行政,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实实在在的改变带来了市场活力的有力迸发以及市场主体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当前,山东省企业开办时间由3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环节由5个压减到2个;不动产登记中的注销登记、查封登记、异议登记实现了即时办结,房屋转移、抵押登记实现了5日内办结。为进一步提高优化营商环境举措的针对性,我省直面问题不遮不掩,措施精准有效。2019年11月28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专题询问,在专题询问前,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还专门发布通知,对山东省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向社会公开收集意见和建议。当天的会议进行了全程直播,“融资高山”如何跨越,“数据烟囱、信息壁垒”如何打破,文件如何接地气,科研成果为何“墙内开花墙外香”……问题辛辣、回应坦诚,引发广泛关注。点击此处看全文
6.生态环境之变:生态优先,齐鲁大地绿起来美起来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在齐鲁大地深入人心。2019这一年,山东聚焦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齐鲁大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景更美了。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为防止“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观念“复燃”,山东省于去年11月印发《关于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坚持新旧动能转换与生态环保一同谋划、一起部署、一体推进,将环境质量改善作为衡量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效,用经济和环境“双指标”综合评价区域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根据去年7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建立林长制的实施意见》,我省明确2019年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由省委书记、省长任总林长,形成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森林生态资源保护管理新机制。去年以来,全省已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77万亩,是年度任务的111%。点击此处看全文
7.发展后劲之变:浴火重生,高质量发展后劲足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后劲持续增强、不断释放,处处焕发出创新创业创造的火热激情。新旧动能转换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无限空间;战略叠加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无穷能量;生态重塑让山东高质量发展面貌焕然一新……正是这一系列大力推进的改革创新举措,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后劲,也为各类企业在山东投资发展吃下了“定心丸”。
抓发展关键在于抓项目。去年以来,山东全省各地加快推进“双招双引”,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日前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把重大项目作为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以重大项目带动若干项目、企业“星罗棋布”,形成一个个产业集群。这为山东今后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点击此处看全文
8.开放格局之变:制度引领,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2019年以来,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开放强省的鲜明导向,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以国家战略平台集聚为契机,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和方向,全方位、高水平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渐次展开。
开放举措“宜快不宜慢”。我省相继出台了稳外资21条政策、《山东省深化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合作行动方案》《引进重大外资项目奖励政策实施细则》《山东省总部机构奖励政策实施办法》等政策,为外资提供更大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2020年,山东将高点起势建设自贸试验区,加快建设上合示范区,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稳中提质,扩大高质量招商引资,深化与日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经贸合作,筹办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构筑高水平开放平台,力争取得更大成果。点击此处看全文
9.民生保障之变:改革创新,民生答卷暖人心
回眸2019,山东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化成了全省人民更多更实的获得感。去年,山东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开展核查,全面摸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百姓最关切的问题入手,从最难改的地方入手,山东改革力度之大、效果之好,赢得群众点赞。2019年,山东全面推开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学校开展率达94.63%,有需求的小学生基本覆盖。针对农村养老问题,山东安排了1.6亿元资金,积极开展“农村幸福院+周转房”试点工作,推动建立农村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低保家庭老年人、建档立卡贫困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养老新模式。深入推进医保改革,实行带量采购,25种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9%;全面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并同步建立科学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取消加成12.4亿元……点击此处看全文
10.干部作风之变:转变作风,扑下身子抓落实
刚刚过去的一年,山东上下齐心、攻坚克难,扑下身子、狠抓落实,以过硬的作风、奋斗者的姿态,在齐鲁大地掀起改革发展新热潮。
2019年,按照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要求,省委办公厅出台《关于精文简会工作的十五条措施》,把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精力抓落实、干实事。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月-10月,省委制发文件数量同比减少52.3%,简报数量精简42.1%,会议数量精简41.7%,省直各部门单位要求基层报送的报表材料压减50%以上,全省基层单位的各类督查检查减少60%以上。
为从制度层面解除干部后顾之忧、激励担当作为,2019年12月,山东出台《关于查处诬告陷害行为为干部澄清正名的工作办法(试行)》,进一步健全完善澄清保护机制。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2019年,省纪委省监委将“担当作为、狠抓落实”方面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作为整治重点,严肃查处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敬畏、不在乎,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问题,严肃查处脱离实际、好大喜功、弄虚作假,不担当不作为、敷衍塞责等问题。2019年1月-11月,全省各级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6050起,处理9460人,党纪政务处分4475人。点击此处看全文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兵 梁旭日 整理报道)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相关问答
馈赠/振聋发聩D.糜烂/羁縻缮写/嬗变忝列-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