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有历史爱好者问:

在大汉帝国时期,我们的霍去病大将军,在茫茫的大草原里、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里,是如何准确定位匈奴部队、并加以追击的呢?难道我们的霍去病大将军有GPS定位、有百度地图不成?

这个问题很有趣。

可是,答案是什么呢?

听冯老湿简单一说,你就恍然大悟了。

原来,在霍去病当年的大汉雄师里面,有许多的匈奴人!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霍去病大将军(油画)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们早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收编敌军的俘虏、化敌兵为战友。

每一个活着的匈奴俘虏,都是活地图,都是我军不可多得的人才、宝贵的信息资源!

是的。当年的匈奴俘虏,就是霍去病的人肉GPS定位仪。

举几个例子:

两次河西之战当中,在霍去病的部队里,就有一名投诚的匈奴籍校尉,名叫“高不识”,随霍去病一起征战。

与此同时,还有一位校尉,名叫“仆多”,也是匈奴人,仆多原先也是匈奴将军,也是投诚我军、为我大汉部队卖命的。

以前是敌人,今天是战友。

不但如此,还有好多位匈奴籍的汉军将领,例如名叫“复陆支”、“赵安稽”、“伊即轩”等等,都是曾经的匈奴王侯将相,但这些人,都投诚了我军,并加入我军,为我军服务。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不是每个匈奴兵都宁死不屈,事实上许多匈奴兵会投降我军

从匈奴人的立场看,这些人都可以叫做“匈奸”,不过,对于我们来说,他们都是我们的战友,宝贝,大漠上的活地图。

我们大将军霍去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但大胆起用投诚的匈奴籍将领,而且,他还大量收编和起用普通的匈奴籍兵卒。

例如在著名的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就俘虏了大量的一线匈奴兵卒,简单安抚几句,简要动员几句,就把他们收编到我军中了,把衣服一换,把武器一发,霍去病就带着这些投诚的匈奴籍汉兵,一起去追击匈奴大军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霍去病大将军,始终能在大漠里精准定位、精准打击匈奴。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2

有朋友问:

大明帝国不是有许多锦衣卫吗?那么在崇祯皇帝上吊的当天,那些平时号称忠心耿耿的锦衣卫们,他们都跑哪去了?他们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在最危急的时刻保护皇上呢?

答案是:

锦衣卫投降了

是的,崇祯皇帝上吊那天,其实锦衣卫基本上都投降了李自成。叛变了。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举个具体的例子:骆养性。

骆养性,湖北咸宁人,祖祖辈辈都是锦衣卫,他的爸爸名叫骆思恭,是大明帝国的锦衣卫指挥使,当时锦衣卫是世袭制,爸爸是锦衣卫,儿子也是锦衣卫,所以,骆养性也是锦衣卫,而且还是锦衣卫里的高官,级别很高,是锦衣卫的大官。

大明帝国的最后一年,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火烧眉毛。而吴三桂的大军正从山海关往北京赶,要来勤王。北京城没有兵了,这个时候,锦衣卫和太监,肩负起了守卫紫禁城的大任,不过,还是被李自成的大军攻破了,锦衣卫骆养性,看到紫禁城已破,万念俱灰,他投降了李自成。投降之后,大顺军勒令骆养性交出财产,骆养性乖乖上交了三万两白银。

很快,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死了,又过了不久,清兵入关,这个时候,骆养性又投降了清兵,并且在清朝当起了官。

这,就是为什么在崇祯皇帝的最后几天,他的身边已经没有锦衣卫为他卖命了。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3

我们都知道,广东广西在秦朝之后,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做南越国,也叫南越王国,国都就在广州。

可是,南越王国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冒出这个国家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

业务骨干辞职开公司

是的,所谓南越王国,就是大秦帝国的业务骨干,羽毛丰满了,脱离公司,然后自己开了家公司,单干了,创业了。

简单来讲,就是这么回事。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南越王国疆域

具体来说,事情是这样的: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不满足,继续往南扩张,派了一大批将领,带兵攻打岭南。

当时岭南是百越的地盘,也就是秦朝所认为的野蛮人。

秦朝派出的那么些大将当中,有一个名叫赵佗的。

赵佗带兵,把岭南打下来了。

打下来之后,就在广东当了地方官。

后来呢,秦朝在中原发生了一件事,就是陈胜吴广起义。

简单来说就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朝中央叫赵佗从广东班师回朝,勤王,救皇上。

赵佗说,靠,我才不去救你呢,我在广东另立为王,当我的土皇帝。

多好。

业务骨干翅膀硬了。老板的话,不听了。

于是,赵佗就趁着中原乱世的机会,在广州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称王。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秦国大将赵佗在岭南自立为王,史称南越国

这个新的国家,就叫做南越国。

那么后来,南越国被谁灭亡了呢?

答案是:汉武帝。

是汉武帝出兵,把南越国给灭了。

然后广东广西,就正式归大汉帝国统辖了。

大家明白了吗。

4

我们从无数的影视剧中,看到大臣向皇帝下跪,因此,许多朋友会有这么一个印象,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历朝历代,大臣见了皇帝,都是需要下跪的。

请问,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答案是:

不是的

你没有看错,在真实的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每个朝代,臣子都需要向皇帝下跪的。

在历史上,臣子见了皇帝必须下跪,这个规定执行得不折不扣的、执行得最严格的、最一丝不苟的,是元朝、明朝、清朝这三个朝代,但在一些别的朝代,臣子见了皇帝,是不需要下跪的。

举个例子,宋朝。

是的,鲜为人知的是,在宋朝,臣子见了皇帝,是不需要下跪的。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大宋朝廷,臣子站着向皇帝汇报工作,不需要下跪

在宋朝,臣子进了殿堂,见了皇帝,需要拱手、作揖、鞠躬,但是,不需要下跪。拱手、作揖、鞠躬动作做完了之后,臣子就站在原地,就这样,站着向皇帝汇报事情,讨论问题。

是的,在宋朝时期,臣子见皇帝汇报工作,是不需要跪着说的,只需要站着说话,就可以了。

而在宋朝以前的多数朝代,虽然说臣子见了皇帝需要下跪,可是皇帝会马上赐座,所以,臣子一般是坐在椅子上,和皇帝说事的,最典型的是大唐。在唐朝,臣子坐着和皇帝说事。

宋太祖赵匡胤,悄悄撤走了椅子,君臣礼仪变成了臣子站着说事,而皇帝则是一直坐在龙椅上。不过,毕竟臣子不需要下跪,仍然可算是开明。

真正规定臣子要一直跪着对皇帝说事的,是元朝。而元朝灭亡之后,朱元璋创立明朝,并在《大明会典》中颁布规定:

“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即起”

也就是说,朱元璋非常看重自己当皇帝的威严,他规定:文武百官,见了我这个皇帝说事,都要下跪,皇帝什么时候心情好,叫你平身,你才可以站起来。

而明朝灭亡之后,清朝更残酷,基本上臣子见皇帝说事,都要一直跪着,只有这样才彰显大清皇帝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劈空一击,碎成八国,大汉雄师第一次出手西域

这是中国最大的生土开挖出来的古城。

所谓生土开挖,就是在原有土壤上直接开挖雕凿,而非夯土修筑和土砖垒砌。这种施工工艺对土质的要求很高,要求有足够的黏性,否则土壁会坍塌剥落;同时对气候的要求也不低,不能长时间大量降雨,否则墙体会稀释垮塌。

此外作为城池,还必须贴近水源,以便居民就近用水。

西域满足上述土质要求的地方不多,还要贴近水源的就更少了,如果再要求城池位于水中央呢?

难比登天!

但万事总有偶然,譬如漫大将军此刻正在考察的这座古城,居然全数满足了上述条件,小舟一样耸峙于河道中央,沉浮于历史的峰谷浪尖——

这是2022年的初夏,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这还是在西域的吐鲁番,中国境内最热的地方,没有之一,漫大将军单枪匹马,在此兜兜转转已快两小时了。

此时烈日曝晒,暑气蒸腾,漫大将军已杀到古城深处的佛寺区域,脱离游客人群已经很远了。自诩神勇的漫大将军此刻竟也烧得脑子迷糊起来,眼前阵阵眩晕——行署,民居,仓库,佛寺,大殿……身旁影影绰绰似乎全是西域胡人。

漫大将军隐隐觉得不妙,想要转身返回,却已找不到来时路!

西域迷城记

(四)

劈空一击,碎成八国,大汉雄师第一次出手西域

漫大将军眼前这种状态,西汉的汉武大帝也曾遭遇过。

自打张骞凿空西域后,大帝对西域的热情一点也不逊色于吐鲁番的太阳,一而再三地派遣使团出使西域,《汉书•西域传》如此记载:

“初,武帝感张骞之言,甘心欲通大宛诸国,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馀辈。”

就在大帝心心念念之际,西域突然传来了使者被阻截和劫掠的噩耗,这是怎么回事,为何要劫掠大汉使者?那一刻的汉武大帝估计跟此刻的漫大将军一样,多少有点犯晕。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古城西北的佛寺区域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佛寺区域的佛塔

消息很快传来,原来阻截和劫掠大汉使团的是姑师国和楼兰国。

他们搭错了什么神经,为何要为难大汉的友好使团呢?

“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汉书•西域传》)

原来,由于络绎于途的汉朝使者实在太多,楼兰和姑师两国接待连连,负担满满,苦大仇深之下,终于做出了上述举动。

然而,这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上述两国此前早已为匈奴所控,匈奴自然不愿意汉朝西出,联络大月氏和乌孙来夹击自己,于是迫使两国选边站队,充当自己耳目,并责令他们派兵阻断汉使。

那么,出手的为何是姑师和楼兰,而不是其他国家呢?

这得从汉朝使者所经之路说起。

历史上汉人出使西域大致有三条线路,分别是南线的阳关——若羌——于阗,中线的玉门关——白龙堆——楼兰——焉耆——龟兹,北线的沙州——莫贺延碛——伊吾——北庭,这在《西域迷城记》第一篇中已有详细讲述。

西汉时期北线还没开通,汉人前出西域走的主要是中线,原因归结于两条河流:疏勒河和塔里木河。疏勒河由玉门关西出,是一条由东往西的季节性河流,虽然水量不大,却是汉朝使节能够获得的唯一水源;塔里木河正好相反,大致由塔克拉玛干沙漠一路向东,水量很大,沿途绿洲绵延,养育了很多小国,从库尔勒开始拐向东南,最终汇入罗布泊。

姑师和楼兰就位于两条河流之间。当时交通很不发达,汉朝使者只能沿着疏勒河西进,然后穿越白龙堆,来到西侧的姑师和楼兰,所以两国是必经之路,绕不过去的关。

姑师和楼兰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史书上经常一起提及。

大体上,罗布泊一带往南属楼兰,北面属姑师,这样姑师东起白龙堆和莫贺延碛,西接博斯腾湖一带的焉耆,北跨天山至沙漠,若按面积计算,算得上是西域的一个大国,和楼兰一起组成了西域东部的力量骨干,附近小国悉数依附。

大汉王朝落花有意,姑师楼兰流水无情。

这样站在汉朝角度看,想要开拓西域夹击匈奴,就要首先击破姑师和楼兰,此外别无出路。这样,当事双方免不了要掰一下手腕了。需要指出的是,当时汉朝刚和北面不可一世的狂野匈奴掰完手腕,结果匈奴全线溃败,从此“漠南无王庭”,姑师和楼兰的胳膊有那么粗吗?

由于此前汉军从未进入过西域,对西域诸国兵力一无所知,尤其是中间还隔着茫茫沙漠,如何穿越瀚海,怎样解决后勤补给,这些问题让汉朝一时举棋不定。

这时候,逃回来的汉使提供了一条很重要的信息:

“汉使多言其国有城邑,兵弱易击。”(《汉书•西域传》)

也就是说,西域诸国虽然大都筑有城邑,但是兵众寡弱,容易击破。获知这一情报后,汉武帝终于决定出兵了:

“于是武帝遣从票侯赵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击姑师。王恢数为楼兰所苦,上令恢佐破奴将兵。”(《汉书•西域传》)

这里的王恢不是马邑设伏时的王恢,彼王恢因贻误军机早已被大帝处斩,此王恢仅是一个出使西域的使团长。

按照这段文字所述,为了出击西域,汉朝当时集结的兵力高达数万之众,大都是附属小国的骑兵和敦煌的郡兵,可见决策之初汉武帝还是非常谨慎小心的,毕竟没有先例可循,试水前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这次行动的领军人物竟然是赵破奴。

听说过此人吗?

没听说没关系,只须知道此人继承了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军事衣钵,将骑兵超远程闪击的战术发扬到了极致。

还是先从此人的爵位来解读——从票侯。

从者,跟从也;票者,骠骑(票通骠)将军也,从票侯就是跟从骠骑将军的公侯。

汉武帝时候的骠骑将军只有一人,那当然只能是一代天骄冠军侯霍去病,此人之功绩,两千年后依然尽人皆知。

跟从霍去病的时候,赵破奴担任的职务是随军司马。

司马是什么职务?

司,司职,掌管;马,军马,战马。司马一职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职责,西汉时候的司马并不是掌管战马的弼马温,而是掌管作战的行军参谋长。

能够担任一代名将霍去病的作战参谋长,可以想象赵破奴也绝非庸碌之辈,无论辅助霍去病平定河西走廊的浑邪王和休屠王,还是后来漠北一战直捣匈奴王庭封狼居胥山,赵破奴全都伴随在霍去病左右,立下了赫赫战功,封爵从票侯,那是对他军功的最好评价,毕竟人家飞将军李广那么厉害,也自始至终都没能封侯,以至于史书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说。

由此也能理解,为何汉武帝会将首次出击西域这样的重任交给赵破奴,那是对他的军事能力有着十足的信心。

而长期追随霍去病作战的经历,也让赵破奴的作战风格继承了霍去病的衣钵,打上了霍去病的烙印,那就是精兵孤旅,狂飙突进,闪电一样直捣敌军中枢,疾风骤雨一般横扫敌军,待到出现,事已了结。

那么对付姑师这样远隔大漠的西域大国,赵破奴这套战术管用吗?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古城仓储区域

再来看看姑师和楼兰的军事实力。

关于姑师的兵力,相关史书都未记载,我们只能汇总后来姑师分裂后诸国的兵力逆向推算,这样得出的总兵力大致在三千一百人左右。

至于楼兰的人口和兵力,《汉书•西域传》倒是记载明确:

“鄯善国,本名楼兰……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数字精确到了个位数,真实性那就毋庸置疑。

也就是说,姑师和楼兰两国的总兵力约为6000人。仅凭这6000兵众想要对抗汉朝的数万大军,那基本上没有任何胜算,除非出现奇兵。

而奇兵突进正是他们对手的拿手好戏,且来看看赵破奴到底是怎么用兵的。

“破奴与轻骑七百人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汉书•西域传》)

公元前108年的冬天,还没等数万大军集结到位,赵破奴已经压制不住进攻欲望,仅仅带领700人的轻骑就渡越瀚海,超远程闪击姑师和楼兰,仿似一记劈空神掌,隔着大漠凌空一击——就这么一招,竟然一举击破姑师军队,俘虏了临近的楼兰王。

关于这场战役的具体战况,史书没有任何记载,也许对泱泱大汉而言,这点小功压根不值一提,当然,对姑师和楼兰而言,那已是灭顶之灾。

赵破奴为何会赢得如此轻松呢?

应该说,赵破奴轻松取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战术得当,奇兵突进,闪电一击,打了姑师和楼兰一个措手不及,后者可能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被赵破奴庖丁解牛,拆骨分肉。

二是汉军虽是轻骑,但装备十分先进,强弓利弩,坚甲锐矛,战斗力十分强悍,素有“一汉抵五胡”之说,这里的胡可是专指匈奴,闪击匈奴统治下的绿洲国家的兵众,自然是秋风扫落叶一般。

这是我们能见到的霍去病军事思想——骑兵超远程闪击的最后一次演绎,此后西汉再难见着这样的精彩战例了。

再来说说姑师。

遭遇这闪电一击后,姑师国被打得魂飞魄散,大卸八块碎成了八国,分别是车师前国、车师后国和山北六国(前卑陆国、后卑陆国、东且弥国、西且弥国、前蒲类国、后蒲类国)。

其中,车师前国继承了姑师的主要家当,在故国北面的大沙漠中四下流浪,寻找新的落脚之地。没想到天上还真的会掉馅饼,他们竟然找到了篇首这段绝无仅有的河道,从此铁了心在此安顿下来,这段河道究竟有何魅力呢?

这段河道的魅力就在于中间这片柳叶状的岛屿,高出周围30来米,四下全是险峻的峭壁,遗世独立一样遗落于天地间。敌军若要来攻打,先得渡过外面这圈河流,然后再攻击里面的悬崖,这样就陷入了水陆两难。所以在当时逃难的姑师遗民看来,没有比这更安全的所在了,于是毅然决然在此落了脚。

由于生土非常适合立体开凿,移民们干脆直接在上面开挖施工,什么王殿官署、民居仓库、街肆作坊、佛寺佛塔……就这样一座座建了起来,一切都那么规整有序,功能清晰,西域一座全新的城市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交河故城。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交河故城俯瞰图,图片引自新华社官网,侵删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交河古城入口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交河古城西北区域的水井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古城西北区域的佛殿,中心佛塔的佛像已经损毁

为何取名交河呢?

“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汉书•西域传》)

简而言之,就是有两条河流在此交合为一,所以称为交河。这两条交合的河流就位于如今吐鲁番的亚尔乃孜沟中,两千年来依然保持着原貌。

有意思的是,不仅水道在此交合,西域的历史也在这里交合:从此姑师被史书称为了车(音ju)师,从此西汉力量全面切入,从此西域秩序开始重构。

唐朝诗人李欣《古从军行》诗云:“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说的就是这里,唐朝更是一度被选作安西都护府驻地,这已是后话了,暂且不提。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下陷的隐蔽院落,被认为是后来安西都护府的驻地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古城远处是天山,绿树深处是交河

漫大将军此刻就迷失在这交河故城中,烈日酷照,双眼昏花。

好在将军久涉江湖,屡经罹难,并没有因此丧失神志,稍微定了一下神,判定自己就在古城西北,只要一路奔向东南,就一定能走出古城,于是参照着太阳踽踽返回,半天后终于回到了古城中心地带。

突出重围的漫大将军,心情多少有点像姑师之战后的赵破奴。

姑师之战是赵破奴一生中最为扬眉吐气的时刻,此前跟随霍去病万里穿插闪击匈奴,虽然战果更为辉煌丰硕,但毕竟自己还只是司马,不是主帅,如今就大不一样了。

“还,封破奴为浞野侯,恢为浩侯。于是汉列亭障至玉门矣。”(《汉书•西域传》)

就这样,赵破奴由当初的从票侯变成了浞(音zhuo)野侯,跟随出击的王恢也跟着沾了光,被封为了浩侯。

浞野侯这个名字挺奇怪的,有什么内涵吗?

浞,意为淋湿,润湿,浞野就是滋润脚下这片干旱之地。

对大汉来说,浞野还有另外一层寓意,那就是希望从今以后,中土的王道能够感化西域这片蛮荒之地,因而这第一战一定要大张旗鼓,宣扬成一场立威之战。

“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汉书•西域传》)

“暴兵威”也就是大力展示军威,大体相当于举办阅兵式,以此来震慑更西部的乌孙和大宛等国。事实上这一战后,西域诸国仿似遭遇了当头棒喝,再要劫掠汉朝使者就得掂量一下后果了,毕竟姑师的命运就摆在那里。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疏朗有致的古城民居

亢龙有悔,物极必反。

再回到赵破奴,扬眉吐气的这一战后走上了人生巅峰,但好运似也走到了尽头,接下来全是窝囊憋气的下坡路了。

赵破奴远程闪击的作战风格,对付姑师这样的小国可以,若要对付匈奴这样的大国,那就纯粹得看运气了。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一战中,匈奴被卫青和霍去病大军打散了灵魂,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很快又恢复了元气,虽然再也无法回归巅峰,但汉朝若不全力以赴,依然很难应付得了。譬如这一次,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匈奴左大都尉想要投降汉朝,前出接引的赵破奴在内蒙的浚稽山一带遭遇上了匈奴主力,擅长的闪击战术一时无法施展,只能展开正面的阵地战了:

“后六岁,以浚稽将军将两万骑击匈奴左王。左王与战,兵八万骑围破奴,破奴为虏所得,遂没其军。”(《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两万对八万,以寡敌众,而且是自己并不擅长的阵地作战,所以这一战的结果是:两万大军全军覆没,赵破奴本人被俘,降于匈奴。

关于这一战的细节,《资治通鉴》里记录得更为详细一点:

“未至受降城四百里,匈奴兵八万骑围之。浞野侯夜自出求水,匈奴间捕生得浞野侯,因急击其军,军吏畏亡将而诛,莫相劝归者,军遂没于匈奴。”

也就是说,赵破奴被围后,半夜自己带人出来寻水,没想到被匈奴趁机擒获,其他军吏因为害怕回国后担当失败责任而被处斩,所以没人愿意拼死回归,以至于整支部队全都投降了匈奴。

曾经叱咤风云的赵破奴,如今只能在匈奴草原上长叹风云了,怎一个窝囊了得!

十年后,赵破奴竟然不可思议地带着儿子逃回了汉地:

“居匈奴中十岁,复与其太子安国亡入汉。”(《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应该说,赵破奴的家国忠心还是值得称道的,然而他的窝囊命运早已大势注定,逃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

“后坐巫蛊,族。”(《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什么意思?

后来因为连坐巫蛊之罪,被判族诛。

灭族!

可怜这位追风逐云的大汉骁将,曾经的从票侯、浞野侯,最终落得这么一个悲惨下场,成为西汉最扬眉吐气又窝囊憋气的一位将军!

张骞出使,是大汉对西域的文明拓荒,堪称灵犀一点通。

姑师一战,是大汉对西域的军事奠基,可谓敲山震虎来。

然而,乱无秩序的西域信奉的是投机取巧,为了巩固汉朝在西域的主导地位,必须从战略层面来全局规划、全盘经营,于是雄才伟略的汉武帝三招齐出——求取汗血宝马、设立屯垦校尉和联姻乌孙,一下廓清了整个西域格局。

敬请关注汉武大帝全盘经营西域的第一招:

中国最壮伟的红色大峡谷,汗血宝马这里来——

【漫大将军令】

2022年7月15日

漫大将军探访交河一个月后,古城迎来了一位特别重要的访客——习近平总书记,他在这里留下了这么两句话:

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

开放发展,融合共存;承载基因,延续血脉——诚哉斯言!

拍摄花絮: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漫大将军在古城中炙烤三小时后返回,朱哥早已烧上开水,切好西瓜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古城北部的民居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古城中心东西向的大道,南侧为官署区,北侧为生活区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古城中心的十字交叉路口

大汉雄师全文免费阅读 真实的历史,都是符合逻辑的

古城中心的仓储院落

相关问答

最近有什么电影看?有什么推荐?

最近的上映的电影也不少,推荐如下1,《倩女幽魂之人间道》电影剧情基本照搬张国荣、王祖贤版,剧情有保障不是很脑残,有创新但不是把观众当傻子一样。台词加...

霍去病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不英年早逝,历史会改写吗?

1957年6月,毛主席在菊香书屋北房与即将上任的新华社社长兼《人民日报》总编吴冷西谈话。席间,他这样谈到:汉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

你认为历史上最有才华的读书人是谁?

实际上歌颂大汉将士,也有人说是描述的是当年的霍去病指代如今的大汉雄师,还有人说描述的是年轻时候的曹丕或者干脆就是曹植自己。不论是哪一种说法,从...

天将雄师成龙冷月大结局?

在天将雄师中,霍安与冷月最终在一起了。《天将雄师》是由李仁港执导,成龙、约翰·库萨克、阿德里安·布洛迪等人主演的历史古装战争剧情动作片。该片讲述了在...

《天降雄狮》中罗马军队为什么那么害怕安息国?

结语每天分享,每天进步。在回答问题、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乐哥学到了不少知识。同时,不得不感慨大汉帝国的强盛和中华民族对于历史记载之详实。生于种花家,...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事迹?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五千年前,我们和古埃及人一样面对洪水;四千年前,我们和巴比伦人一样锻造青铜器;三千年前,我们和古希腊人一样思考哲学;两...正...

传承千万年是什么歌?

手持青岗倚天剑号令雄师踏金殿胸中决策千百遍不如把这天下变秦王你太可怜不知小人在朝前妄想传承千万年怎奈独少这机缘西楚霸王凭热血把这天下诸侯...

大将军文聘功夫不弱,可就是怕燕人张翼德,原因是什么?

文聘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骁勇善战,武艺高强,屡立战功。可以我们会发现,文聘却十分惧张飞。且看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却说...张...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名将,哪些名将称得上不败将军?

自领兵起,战无不胜,曾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又曾以6万之兵击溃楚国20万雄师,攻破郢都。所写的《兵法十三篇》更是被誉为“兵学圣典”,为《武经七书...字...

【关于历史的选择的作文800字】作业帮

[回答]中国的发展史上很不寻常.面对严峻挑战和困难,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共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