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回顾与展望《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文化巡源》四川行之
四川,简称“川”或“蜀”,中华人民共和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地处长江上游。
地理上四川联结了中原与西南边陲,人文上自然也成为多民族的聚居地,汉、彝、藏、羌、苗、土家等民族世居于此。几千年的四川史,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中华文明凝成一体,五十六个民族融为一家,四川无疑是重要的纽带之一。
四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风光绚丽多彩,拥有繁华自然的美丽风光。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最早纸币“交子”的出现地,被誉为“天府之国”。四川盐业文化、酒文化源远流长;三国文化、红军文化、巴人文化异彩纷呈,形成了独特的古蜀文化。这里旅游资源富集、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原真、多元文化交融,有国宝大熊猫,有“九寨归来不看水”的九寨沟、“人间瑶池美誉”的黄龙、“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等全球知名旅游景区。
自古历来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并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九寨天下奇"之誉。四川有贡嘎山(蜀山之王)、四姑娘山(蜀山皇后)、华蓥山(天下情山)、金城山(道教仙境)、青城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峨眉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螺髻山、天台山、千佛山、蒙顶山、西岭雪山等著名山峰,有横断山系的雀儿山、大雪山、邛崃山、岷山,以及大凉山、小凉山、龙门山、丹景山、米仓山、大巴山、龙泉山等大小山脉。
四川是一个盆地,人广物博,加上气候优渥,所以比较富庶,唐朝的时候被称作剑南道,是朝廷有名的粮道之一,所以历朝历代被人冠称为天府之国!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贤菩萨道场。以其壮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山峰高耸入云,宛如一座巍峨的屏障,云雾缭绕,神秘而庄严。
青城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之一。它以古老的道家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青城山山势雄伟,山峰叠嶂,被誉为“川西屏障”。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山脉的壮丽景色,云雾缭绕,如仙境般美丽。此外,青城山还有许多古老的道观和庙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与深厚。无论是追求宁静与放松,还是探寻中国历史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满足。
2010年8月28日(七月十九)参加通孝恩师三周年纪念活动
通孝恩师俗姓蒲,名清康,四川射洪人,生于1921年2月10日,2007年8月31日(七月十九)晨8点30分于报国寺安祥示寂,世寿86岁。感恩回顾,恩师法语意犹在耳:“峨眉山的形象,至关重要的是人文精神。吸引朝山者不是靠五彩缤纷的广告,而是我们的德行流露和宗教操守;不是昂贵的门票和华而不实的娱乐设施,而是自然景观的精心保护和僧人崇高无瑕的修养及至真至善。”
纵观通孝恩师的一生,爱国爱教、悲智双运;笃志求学、矢志不移,教则显密圆通,理则真俗究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着力倡导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知空者慧、自觉者悟的修行观。他老人家的教言理当作为全山僧人的自豪和骄傲,应作如是观。
敬以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宗教事务局局长王增建对通孝恩师的悼词摘录以示缅怀。 通孝法师在一生的奉佛生涯中,严于律己,以戒为师。视名、闻、利、养若草芥;依信、解、行、证为依归,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持去演绎佛法的真谛和应世功能,我们仅从他圆寂前将自己的平生积蓄交付峨眉山佛教协会这一行为,足可洞悉老法师爱教、护教心迹之一斑。
通孝法师显密双学,藏汉融通,在民族团结的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显著、独到的能力,他对来自藏区的佛教朝圣者关怀备至,热心周到,并大力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民族团结的事业,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通孝法师的圆寂,是佛教界的一大损失,在追思和缅怀通孝法师功德之际,我们要学习他的宗教观念、宗教道德、宗教感情和宗教情操,更要学习他爱国爱教,利益社会的高尚品德,让我们为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进步而不断精进,贡献出佛教徒应尽的一份力量。
萝峰位于伏虎寺右侧0.5公里,山虽不高,但因是峨眉平原的第一峰显得气势高峻,当空中云雾飘浮于萝峰岭上空或附近山上有云朵移动时,这萝峰岭上的云雾,自会膨胀扩大,向浮云伸展,直到同其它云朵连成一片为止,这一奇景便是“萝峰晴云”。
萝峰也是鸟瞰峨眉平原的最佳所在,登峰远眺,峨眉平原的勃勃生机尽收眼底,当轻云从伏虎岭飘过萝峰,飘下峨眉平原时,游者身在云中 顿有天上人间之感。
庵后为新建的和尚塔,墓塔林立庄严肃穆,峨眉山的高僧大师们,都把萝峰视作他们圆寂后的归宿圣洁之地
伏虎寺,位于四川峨眉山山麓,与报国寺相邻,晋代心庵和尚初建,为一小庙,唐代云安禅师重建,旁有龙神堂、药师殿;宋朝时为“神龙堂”;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有虎为患,士性和尚扩建时,特建“尊胜幢”(形制如塔,上刻梵咒)于无量佛殿前溪边以镇之,虎患乃绝,改名伏虎寺,又一说寺后山状如伏虎而得名。
清顺治八年(1651年),贯之和尚率徒可闻禅师与其弟子寂玩,相继募化重修旧址面积一万平方米,历二十年始落成。寺院为典型汉传佛教建筑风格,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弥勒殿、菩提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御书楼以及禅房、僧舍等。
伏虎寺内,拥有三桥(虎浴、虎溪、虎啸)流水潺潺,二坊(伏虎寺、布金林)林木葱茏,背倚海拔630米的伏虎岭,寺宅地基又处于狭窄的盘谷之中,四季气流动势涌劲,反复回旋,形似“龙卷风”风卷残云,就是动物鸟虫也难有在屋顶立脚之地,何况林木枝叶,故寺宇屋顶终年没有枯枝残叶尘积,康熙玄烨得知这一神奇怪事,赠书千年古刹“离垢园”封号,是对峨眉山佛教圣地的敬仰之笔。这也是当年建寺设计者按佛家意境,“清净无为”的构造意图构建的古刹禅林。“离垢园”深藏佛学玄奥。
罗汉堂地处伏虎寺的最高处,最早修建于清朝,里面供奉着五百罗汉。罗汉堂的中间有一尊四面佛,他是观音的化身。在四面佛的周围就是罗汉堂的五百罗汉,这些罗汉的神态都不相同;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凶神恶煞。但有一点却是相同,那就是每一尊罗汉都是栩栩如生。在五百罗汉中间有一位长相跟大肚弥勒佛长相很相似的罗汉,叫做“布袋罗汉”。罗汉堂高大雄伟,恢弘庄严。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峨眉山三大园林之一“布金林”、中国铜塔之最“华严塔”和全山最大的“罗汉堂”。清代寂玩和尚在寺周广种杉树、桢楠、柏树,按《法华经》一字一株,称“布金林”。布金林与大峨寺的旃檀林、白龙洞的功德林并称为峨眉山的三大园林。布金林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因而有“密林藏伏虎”之称。
华严宝塔是在伏虎寺大雄宝殿的左上方,这个塔铸造于明朝万历十三年,华严宝塔是伏虎寺的镇寺之宝。这样一座精美而巨大的铜塔铸造于将近八百年前,而且是一次铸造完成,整座塔高度有5.8米,塔身没有任何拼接的痕迹。为十三级楼阁式铜塔。正面设塔门,额铸正书阳文“南无阿弥陀佛华严宝塔”,两侧联文:“皇图巩固,帝道遐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日增辉,法界有情,同生净土。”联旁铸守门神像各一。其余七面均铸神像6排,共4700余尊,像间铸《华严经》。塔刹为葫芦形。华严铜塔以其时代久远、体形高大和铸造精良而居中国铜塔之最。
2010.8.28 峨眉山通孝恩师三周年纪念,与宜昌古佛寺根定法师及居士在峨眉山报国寺
报国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麓,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
峨眉山的众多寺庙里,报国寺是入山的门户,是游峨眉山的起点。这里寺周楠树蔽空,红墙围绕,伟殿崇宏,金碧生辉,香烟袅袅,磬声频传。此寺坐西向东,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对凤凰堡,后倚凤凰坪,左濒凤凰湖,右挽来凤亭,恰似一只美丽、吉祥,朝阳欲飞的金凤凰。山门前有一对明代雕刻的石狮,造型生动,威武雄壮,就象左右门卫,守护着这座名山宝刹。
报国寺山门上:“报国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题,王藩手书。正殿悬有“宝相庄严”匾。山门两边柱上那副对联“凤凰展翅朝金阙,钟磬频闻落玉阶。”就是对报国寺这只“金凤凰”周围景物的生动描写。横匾“普照禅林”和“普放光明”,同是一个意思:佛教称峨眉山为“大光明山”,昼有神奇的佛光出现,夜有万盏圣灯来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右边“鹤驻云归”,意为鹤停下了,云归山岫,喻指清凉静地,含有道家韵味。
大门上的联语:“独思喻道,敷坐说经。”前者是说靠自己的思维明白佛经的道理,就是佛学讲的“独觉”境界。后句是说高僧大德铺设好法座向弟子讲经说法。整个寺庙系典型的庭院建筑,占地60余亩,一院一景,层层深入,蔚为壮观。寺内正殿有四重,依山而建,一重比一重高,显雄伟自然。寺内藏经楼下,有一座明代的瓷佛像,形态生动大方,是件珍贵文物。前殿有一座7米高,14层的紫铜塔,塔身铸有4700多个佛像,还刻有《华严经》全文,故名“华严塔”,也是一件贵重文物。
报国寺山门对面的凤凰堡上有“圣积晚钟”亭,亭内悬挂一大钟,名叫“圣积寺铜钟”,系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慧宗别传禅师铸造。钟高2.8米,钟唇直径2.4米,重12.5吨,有“巴蜀钟王”之称。钟体上铸造了晋、唐以后历代帝王和与峨眉山有关的文武官员及高僧名讳,有捐赠铸造铜钟的信众姓名,并刻有《阿含经》经文和佛偈,以及《洪钟疏》铭文,共6万多字。该钟原挂在圣积寺,圣积寺毁后,此钟移至报国寺。圣积铜钟的钟声清越,远播数里,回荡于山林旷野之间,使人顿忘俗念,有诗云:“晚钟何处一声声,古寺犹传圣积名。纵说仙凡殊品格,也应入耳觉心清”。
报国寺还设有峨嵋山文物管理所,收藏各种陶瓷、玉石、文献、字画、金属器皿和战国时代出土的兵器、工器等。
峨眉山铜亭旁边有一块大理石板,上面雕刻有“第一山亭”四幅楹联的文字介绍:自古以来,峨眉山就被誉为“中国第一山”,从晋开始,历代帝主,前贤均有所题。千年文章,选四幅楹联,以表其意。“昆仑伯仲高出五岳,震旦第一秀甲九州”为魏晋印度宝掌和尚所题。“天真皇人论道之地,楚狂接舆隐逸之乡”由宋太宗赵光义撰。而“一峰插入三辰上,万里眺之五岳卑”则为明代诗人喻时所题。“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为明代朱元璋撰联。读其楹联,品山之魅力。
“秀甲天下”瀑布位于峨眉山报国寺景区的迎宾广场入口处,瀑布如同一条悬挂于石壁之上的银帘,在阳光的照射下,好象从峨眉之巅飞奔而来,巧夺天工。
峨眉山第一山亭后面的山壁上刻有“普贤者,佛之长子;峨眉者,山之领袖”几个大字,为明代傅光宅奉旨撰写《峨眉山普贤金殿碑》中的赞言,显示了峨眉山崇高的地位。峨眉“第一山”关键在金顶,第一山亭是步行入山的起点,她展示了深厚的峨眉山文化底蕴,表现了峨眉山宏大气势与宽阔胸襟,是峨眉山古今文化的缩影,突显了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佛教和道教中的崇高地位。
大雄宝殿对联: 佛眼垂青大地群生蒙福荫, 峨眉叠翠三山五岳尽朝宗。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法堂对联: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峨眉讽诵皈依,同尊慈父;万年法轮常转,共仰能仁。
万年寺,四川峨嵋山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相传为汉代采药老人蒲公礼佛处;东晋隆安五年(401)创建时名普贤寺;唐乾符三年(876)慧通重建,易名白水寺;宋称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时,神宗赐额"圣寿万年寺",沿称至今;万年寺为峨嵋山八大寺庙之一,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有无梁砖殿、巍峨宝殿、白水池等景点。林中色彩斑斓,红叶如醉,寺内的白水池碧波荡漾,蛙声如琴,丹桂飘香,令人怡然神爽,因而称之为“白水秋风”。天成的白水池在寺门左侧平坦坦的山坳之上,至今水清如镜。山影月色常常映入池中,水天一色,又名明月池,是唐代诗人李白游鉴峨眉,长留寺中,与寺里的高僧文浚抚琴和诗的地方。池边原有"唐李白听广浚禅师弹琴处"碑。
无梁殿,因其全部为砖结构,才被称作无梁砖殿。它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是万历皇帝为母亲祝寿所建。若把无梁砖殿视为一个巨大的塔座,那么,无梁砖殿的整个造型就是一个巨大的金刚宝座式塔。
一年一度朝圣峨眉金顶,礼敬十方普贤圣像,十方普贤菩萨圣像为铜质,通高48米,占地1256平方米,总体重约600吨。须弥座上立六牙吉象,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像;最高层为前后普贤菩萨头像。圣像内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弥陀佛铜像,四周绕汉白玉雕佛像。
华藏寺是峨眉山最高的寺庙,位于金顶的中心。寺庙的建筑使用了大量的铜,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寺庙依山势而建,高处是普贤殿,也被称为金殿或金顶,从而这座山峰也被称为“金顶”。华藏寺前,就是四面十方普贤像。2006年6月18日举行了隆重庄严的华藏寺落成典礼和十方普贤像开光仪式。
在金顶可观看峨眉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金顶与千佛顶、万佛顶相邻,万佛顶上亦有建筑,且有观光索道连接金顶与接引殿。峨眉佛光,又称峨眉宝光,峨眉佛光出现在金顶处,当阳光从观察者背后照射过来至浩荡无际的云海上面时,深层的云层就把阳光反射回来,经浅层云层的云滴或雾粒的衍射分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在金顶舍身岩上俯身下望,会看到五彩光环浮于云际,自己的身影置于光环之中,影随人移,决不分离。无论多少人,人们所见的也终是自己的身影,且“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这便是令人惊奇的峨眉佛光。登峨眉山观佛光的最佳时间应在12月至3月期间。
爱道堂位于成都市通顺桥街,占地近10亩,古称圆觉庵,始建于明代古北宫渠之通顺桥畔,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民国初年古圆觉庵改名为十方爱道念佛堂(简称爱道堂)。
“爱道”乃人名,此人正是释迦牟尼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经》里说:“佛生七日,生母摩耶夫人逝,姨母大爱道替姐抚育。佛成道后,允许姨母大爱道率五百宫眷出家修行……”。从此,佛教僧团中有了第一个女性修行的团体,大爱道成了女性修行者依止的比丘尼师,于是,女性的慈爱、悲悯、善良、柔和,圆融于无上菩提中,演绎和弘扬佛法的平等、仁慈、无我、无嗔。爱道堂就取其意而为名。
成都爱道堂的比丘尼大德隆莲法师,是当代佛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赵朴初会长誉为“当代第一比丘尼”。她学问广博渊深,德行絜静精微,数十年教书育人,百年后桃李天下。赵朴初会长曾说:“隆莲法师生长在书香世家,从小学习勤奋,广览群书,博学多闻,知识面广,且功底很深,在当今的比丘尼中还没有能和她相比的。”在家庭的影响下,隆莲法师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她自学了高级中学的文、史哲等知识,还自学了英语、藏文、诗词、绘画和医学等等。2006年11月9日(农历九月十九),隆莲法师在成都爱道堂安祥示寂。感恩隆莲法师,清定上师等高僧大德生前曾经的亲切关怀开示与支持。
成都文殊院清静幽雅,行走在这片都市禅林里,倾听佛家的慈悲悯物之音,虽身在红尘里,但心在红尘外。当时建造文殊院共采办了82根石柱,其中藏经楼就用了48根,剩余的石柱用于了寺院的主要殿堂。这些石柱的每一根都有供养主,也都是当时蜀地政界商界的头面人物,所以82根石柱就是82个当地的家族史。
文殊院的东侧矗立着一座千佛和平塔,此塔1991年竣工,是亭阁式千佛铁塔,六角形,11层。塔壁上铸999尊浮雕佛像,连同底层中央铜铸释迦牟尼佛像1尊,共1000尊,故得名千佛塔。飞檐翘角上装66条小青龙,配带响铃,微风习习,铃声朗朗。塔基下建有地宫,内藏珍贵法物,塔刹为青铜铸造,贴真金。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塔撰写“庄严千佛层层现,护念和平万万年”对联,并书:“千佛和平塔”横匾,置于塔身。
成都新都宝光寺由福字照壁、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经楼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宝光寺是四川成都地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收藏文物丰富的佛教寺庙,收藏极为丰富,有“寺中三宝”-舍利子、优昙花、贝叶经,其殿堂、佛像、匾联、书画等文物古迹则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宝光寺内拥有一塔、二坊、三楼、四殿、十二堂、十六院,鳞次栉比的殿宇围出了数十个重重叠叠的天景院落。罗汉堂建筑于清朝年间,所以罗汉堂里还有康熙和乾隆的塑像各一尊。罗汉堂内的雕像个个千姿百态、形象各异,身上都贴着金箔显得熠熠生辉。据了解,宝光寺内的罗汉堂是中国现存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
据说在公元880年的时候,唐代的黄巢起义军攻破了长安。当时在位的皇帝唐僖宗被忠臣护送到现在的四川,然后驻扎在宝光寺里面,发现了宝光普照,成为成都十景之一。
唐僖宗在位期间,权宦田令孜把持朝政,政局日益混乱,引发王仙芝、黄巢起义。长安失落后,逃亡蜀地,期间,调动各镇节度使平定黄巢起义,再次返回长安。黄巢的起义军霸占了长安,所以僖宗也不得不在蜀地(即成都)呆了近三年的时间,因为唐僖宗平生崇信佛教,到了成都之后,他立即派遣心腹重臣拿着皇帝颁布的“圣旨”,去迎请隐居在彭州九陇山的高僧悟达,为僖宗讲解佛理。
长安都城不保,战乱纷争引得唐僖宗心神不宁,有一天晚上,他在行宫闷闷不乐,夜不成眠,便到寺中散步。忽然,他见宝光塔废墟上霞光迸射,便惊惶失措地问悟达国师是怎么回事?悟达回答说:“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塔宫内发现石函,函内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莹彻,光彩照人。于是,僖宗命悟达国师重修宝塔,扩建佛寺,而且在帝王的授意下,原本的的大石寺也更名为“宝光寺”,当时寺内有僧众一千余人,“蜀中之梵宫佛院未有盛于此者”。
川西首道观,西南首丛林,乃为青羊宫,处巴蜀大地,锦城西南郊,一环路西段。道观青羊宫,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唐中和元年,黄巢军起义,唐僖宗避蜀,将此作行宫,重返长安后,拨钱修道观,诏改青羊宫,历秦汉唐宋,元明清至今,名用几千载,实属甚罕见!得名之典故,来源于青羊。唐乐朋龟曰:传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锦城。汉朝扬雄著,《蜀王本记》载:聃著《道德经》,降身青羊宫,坐莲台讲道,神仙聚会所,老君传道场。
宫坐北朝南,呈前低后高。殿分六重,立中轴,灵官殿、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唐王殿。宫内匾额楹联、木刻诗歌、石镌碑文,重檐翘角、斗拱黛瓦、褐墙红窗、雕梁画栋,殿宇森列、雄伟庄严肃穆,神州典型道观建筑,煌煌雄文,历历大观,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启迪震撼游人心灵。观中巨石龟,宫之神圣、苍古拙扑。时见鼎台、香炉、铁塔,烛火荧荧,烟气袅袅。香客信徒,膜拜榻前。
宫中阴阳太极图、道教图徽。屏风场坝、墙上门帘、牌坊服饰皆见其图。此图静里有动,动中欲静,相互制约,势均平衡、阴平阳秘。儒家中庸,源出于此。阴阳太极,道家精髓,妙绝精深!观文物陈列室,展道教典籍、至为珍贵。宫观壁画、色泽艳丽,人物活脱欲生。各殿天神诸仙,造型生动,光泽鲜艳照人,令人流连。宫观香烟缭绕,青气氤氲,丛林繁荫,道观幽深,似道家仙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君道德经,五千真言,道教经典,论道义,讲天文,言地理;安邦定国,由道而生,从德而起。众生敬神,烧香求平安;方圆九州,纵横万里,人所在,道所存。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受道熏染,得道教益。 天人合一,返朴归真;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修心养身;淡泊名利,俭以养德;寡欲不争,慈俭济人。道之义,华夏根、民族魂、文化源、精神本。修身齐家处事,须立足于道德。
道德祖,老子也。老君传道场,成都青羊宫也。正本清源,大道之行,始于青羊宫也。后记诗曰:蜀都青羊宫,道观千年烟。紫气照九州,乾坤道法天。丹台碧洞阁,御笔照人间。一气化三清,道场聚万仙。
三清殿前有两只铜铸青羊,它们是青羊宫的镇馆之宝,左侧为单角青羊,右侧为双角青羊。单角青羊包含了十二生肖的特征,有鼠耳、牛身、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头、鸡眼、狗肚、猪臀。单角青羊为雍正元年,清朝大学士张鹏翮捐赠。双角青羊是成都信徒张柯氏延于道光九年捐赠。底座铭刻记其事,铭文说:“京师市上得铜羊,移往成都古道场。出关尹喜似相识。寻到华阳乐未央。”落款为“信阳子题”,“信阳子”乃张鹏翮之号。1983年4月9日,青羊宫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三清殿之后是青羊宫现存的唯一明代原始建筑——斗姥殿,为全木建筑。斗姆塑像颇为英武,额有三个眼睛,肩有四首,左右各出四臂,为三目四首八臂的女神。斗姥名为紫光夫人,她有九个儿子:玉皇、紫微、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右边供奉西王母,左边供奉土皇地祗,两边分别塑有南斗六星君、南极长生大帝和北斗七星君。玉皇殿位于斗姥殿“福、禄、寿”的巨大照壁后面,楼上称玉皇楼,供奉玉皇大帝,另有四臣塑像。楼下供奉三官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及真武大帝,此真武祖师天眼显现,甚是少见,貌似只有四川这里才雕塑这样。
2013.1.21在成都召开中国龙吟集团龙吟归元中心迎春茶话会。
天宫院是纪念唐代相术大师袁天罡和风水大师李淳风的观祠。国内唯一的4A风水文化景区。古城阆中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天宫院始建于唐代,明重建,清雍正书“光澄慧镜”匾额。是盛唐时期民间天文术数研究中心。据称,袁天罡、李淳风奉唐王之命步龙脉寻王气,先后来来阆中,后定居天宫,并共建天宫院,留下“你也愿,我也愿,何不修座天宫院”的佳话。逝后均葬于此。
航拍发现,袁天罡墓、李淳风墓及天宫院,均处于一条直线上。而天宫院所处位置,其地形恰好为“九龙捧圣”中心――围绕天宫院所在地,四周有9条明显的山脉,好似9条蛟龙,9条龙头所捧处即天宫院所在地。
院中介绍了《推背图》、风水知识等,其中袁天罡的称骨塔很是玄妙,通过称骨塔,每个人的命运可用几斤几两几钱来度量,以此确定一个人一生命运。还有袁李二人“金针插铜钱”共择佳地的神奇传说。袁天罡来到天宫院所在地时,选中其风水,并埋了枚铜钱作记。稍后李淳风到阆中造访袁天罡,也相中了此地,并留下一枚金针作记。后两人相会时提起风水一事,都称已选中,结果,两人出土记号发现,袁天罡的铜钱眼中插有一金针。可见二人的判断高度一致。
当年测步王气不远千里从长安来到阆中,并为阆中的山水相留,是有原因的。至少两位大师认同这儿的风水。
6月1日,天宫院大门外的罗盘广场上,有一个直径达33米的“世界第一大罗盘”,由天池、龙凤转天椅、罗盘十三层天地人信息及周边六十四卦卦象鼓组成。
唐代易学、天文、风水大师李淳风、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图》,运用卦象、图象、谶语和颂词四种等独特形式,准确地预言了唐朝以后中国两千多年兴废更替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第一奇书,人类第一预言,古今第一谜语。
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推背图”以宏大场景,艺术地展现了《推背图》这部预言天书。将引领您步入神秘的时空隧道,感悟先哲的智慧,沐浴先哲的灵光,得到文化的洗礼。不但会对神奇预言所震惊,还有助于了解中国历史和神秘文化。这正是,世世茫茫惑众生,天机隐隐不显明,自从推背图现世,千年犹令智士惊。
2014年6月1日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是为纪念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而建,始建于唐,原有万年台、牛王亭、正殿、观音殿等建筑;明天顺三年(1459年)重建。院中以正殿和观音殿为主,建筑面积达684平方米。正殿为双重檐歇山式屋顶,台梁式屋架,用料粗大,面阔五间;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叠梁式和穿斗式结构相结合的建筑。袁天罡官至火山令,李淳风为太史令,两人都是唐代的风水堪舆大家。据说两人选择在天宫院定居,与地形颇有关系——此地地形像一顶王冠,四周有九条山脉朝向这里,叫作“九龙捧圣”。
两人晚年归隐后,在这里择地观天,著书立说,也葬在这里。后人评判两人的墓穴,觉得各有所长:袁天罡墓所葬的观稼山,形如麒麟,即“麒麟奔日”;李淳风墓所在地形似珍珠,两边山脉则似两条飞龙,也叫“二龙戏珠。
唐高宗仪凤三年,李淳风之子李该携带家眷至阆中,在李淳风晚年隐居之处修建“淳风祠”以示纪念,并且不远千里带了几株无患子菩提幼苗栽种于祠宇之中,菩提被誉为圣树,代表觉悟与智慧之意,淳风祠与菩提相依相偎,吸收天地灵气,屹立千年。
李淳风隐居的龙洞沟仙鹤会,是一处风水理念上的吉祥宝地,这与李淳风一生崇尚和研究星象、风水、道学分不开。其宅居背靠峻拔的龟龙山,面朝浑雄的圣泉岭,两座山酷似一对展翅翔舞的仙鹤相向而飞,所以叫“仙鹤会”。道家历来尊仙鹤为第一圣洁灵鸟,所以道家重鹤轻凤。李淳风选择仙鹤会隐居,是其中原因,他在仙鹤会隐居三年,完成了他人生的精彩绝唱,也留下了他与仙鹤会的深深情结。
1、李淳风生前宅居在“仙鹤”颈部,逝后的“淳风寺”亦建在此地,构成了一幅道家梦寐所求的“仙人骑鹤”美妙图景。这大约是他把人生的归宿定格于此的重要因素。
2、李淳风隐居仙鹤会后,在“仙鹤”头的丹顶处建了观星台,继续着天文观测与研究,并在此地修定完善了《乙巳占》。
3、李淳风在圣泉岭下找到了一处观风、测风的理想地方,设置了“三脚鸡风动标”,通过在这里对风的观察和测量,他完成了《乙巳占》第十卷“风角”的写作,并将风定为“动叶风”、“鸣条风”、“摇枝风”、“坠叶风”、“折小枝风”、“折大枝风”、“折木风”、“拔根风”等八个级别,完成了他成为世界级古代科学家的人生飞跃。4、李淳风在居宅左方的青龙岗设“六壬坛”,在这里发展、完善了易经数术三绝之一的“六壬术”,并写成《六壬阴阳经》。
青城外山普照寺,从清朝初年始形成庙会,六月十三祭祀普照寺初建者蓥华祖师,渐演成六月十三为普照寺庙会,八方信众来祭祀蓥华祖师。
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此据并非传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作佐证。
在通往普照寺建筑群第二层台阶上,矗立着一道木牌坊。系清乾隆戊申年(公元1788年)刻造,正面书"佛地重光",后书"飞来云鹫”。牌匾形容普照寺佛地是飞来的中天竺国灵鹫山。《舆地志》载:"晋时西僧慧理登浙江杭县灵隐山。自叹说此山乃中天竺国发鹫山,不知何地飞来。"由此引申易"灵鹫"为"云鹫"。
大雄宝殿再往上走,就是藏经楼。位于普照寺建筑群第三台阶的藏经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楼内正面是以香樟木雕刻而成的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坐于莲台之上,双手合十,金光灿灿。楼的左右两侧是财神殿与地藏殿。
而藏经楼所在之处,有三奇:其一,整座藏经楼是由47根石柱、一根木柱建造,寓"物无尽善"之意,石柱均由整石琢成。其二,坐落在山林之中的藏经楼,房顶上却四季不落一片树叶,屋角终年不积蜘蛛网,民间传闻是楼内藏有避尘珠,但是却至今无法找出来,成为普照寺的一大悬念。其三,藏经楼前两个用于消防用途的池水,颜色一黑一绿。2002年修缮藏经楼时,因地势局限,把池子建为太极阴阳造形,又名太极池。然而,两汪池水颜色竟一黑一绿,阴阳自然应对,色彩互相交换,便又成为一大奇观。
自青城山建福宫问仙桥过桥,跨路一牌坊,即为青城后山山门。有联云:“揽胜且入长坪。问小波义旗、献忠佚史、唐球隐迹、杜宇遗踪。往事动高吟,千古豪情添绝唱;探奇须登大面。看泰安佛殿、宋明墓群、灵谷飞泉、丹岩云洞。
“风光宜细赏,一山幽意论平分。”过牌坊沿盘山路而上,蜿蜒于重峦叠嶂之中,一亭耸立云霄,名“飞仙亭”。俯视山下,建福宫在古树参天的绿荫丛中时隐时现,前山大门“青城山”三字金光闪闪,对面丈人山赤壁如城,仰望上清宫在烟霞翠霭间,公路越飞仙岗,可见古飞仙观遗址。
世界和平家园王小平 / 2024年4月23日于北京
受不了身上味道的林一凡,脱掉衣服跑到了暗井边,打了一大桶的井水,举过头顶,直接倾倒了下来。
清凉的井水,让他的精神一震,身上的黑泥也被冲走了,白皙的肌肤在月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呼,真爽!”林一凡吐了口气,感觉浑身的毛孔都打开了,身体异常的舒坦。
“你这死孩子,居然跑出来洗冷水澡,不要命了你?”
他还没高兴一会儿呢,听见动静的李秀花就跑了出来,指着他埋怨道。
体弱多病的林一凡,可受不了冷水澡的刺激。
“我这不是没事吗,而且我现在感觉真的很好,什么事情都没有。”
林一凡蹦跶了几下,展示了他现在的良好状态。
“哎,你现在真的没事了?”看着林一凡灵活的动作,李秀花睁大了眼睛。
“对啊,我的身体状态怎么可能这么好,这是怎么回事?”林一凡闻言,这才反应过来,心中暗惊。
自家人知自家事,他的身体是个什么鬼样子他可是知道的更清楚。
现在这样的状态,可是从来都没有过的。
“难道,这都是长生经带来的效果?”
“只运行一个大周天就让我身上的病全都消失了,这也太神奇了吧!”
林一凡瞬间就想到了长生经,心中的惊讶更甚。
他其实很期待修炼长生经能够改善他的身体状况,没想到长生经居然这么给力,直接给他来了个一步到位!
“让娘看看,你看起来比以前精神了很多,连皮肤都白了不少,跟鸡蛋一样嫩哩。”
李秀花走到林一凡身边,这里摸摸,那里瞧瞧,喜不自胜。
“妈你别乱摸啊,我身上怪痒的。”林一凡拉住李秀花的手,有些尴尬道。
他现在只穿着一条短裤,让李秀花摸来摸去,浑身不自在。
不过皮肤的变化,其实他很惊讶。
怎么修炼一个周天,就跟脱胎换骨似的呢?
“哎呦,孩子长大了,都知道害羞了。”
“娘不碰你了,你赶紧回房间穿衣服,别着凉了。”
李秀花喜笑颜开道。
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她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林一凡闻言,如蒙大赦,连忙跑回了房间,直接把门给反锁了。
做完这些,他才有心情查看自己的变化。
身体状况不用说,已经完全摆脱了病秧子的状态,比正常人似乎都要好一些。
原本被太阳晒的有些黝黑的皮肤,现在就跟剥了壳的鸡蛋似的,白皙细嫩,林一凡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皮肤了。
至于其他的变化,林一凡倒是暂时没有发现。
仅仅是这两点变化,已经足够让林一凡惊喜万分了。
“真不愧是仙人传承,这效果真是太给力了!”林一凡看着脑海中金光闪闪的长生经,怎么看都觉得顺眼。
“哎,长生经旁边怎么多了个绿色的小点,是我眼花了吗?”盯着长生经观察了半天,林一凡发现了一点异常。
他定了下心神,再次看过去,发现确实有一个绿色的小点。
“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东西,难道也是运行完长生经之后的变化?”
林一凡盯着绿点打量了好一会儿,心念一动,将感知注入了绿点之中。
“小神通:甘霖,泽被万物,勃兴生机。”
感知一进入绿点中,林一凡就福至心灵,突然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小神通,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法术吗,我现在难道就是一个仙人了?”
梳理着自己获得的信息,林一凡喜不自禁。
刚才的那些变化,只是改善了一下他的身体,他总归还是个凡人。
可是这个小神通的意义就不一样了,这是法术啊,仙人才会的东西!
林一凡看见南极长生大帝简介的时候,就畅想着自己也有一天会像他这么厉害,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早。
“甘霖,降!”
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迅速就按照刚获得的施法口诀,施展了人生中第一次法术。
“坏了,我还在房间里呢,要是法术生效了,房子被冲垮了怎么办?”
施展完法决之后,林一凡精神一阵恍惚,这才回过神来,觉得自己太冒失了。
他家只不过是普通的砖瓦房,可扛不住暴雨的持续冲击啊。
不过很快,林一凡就发现自己多虑了。
“这就是神通?”
林一凡看着房顶飘着一团雾气,落下了丝丝缕缕的细雨,嘴角忍不住抽搐了一下。
这点分量,跟喷壶喷一下的水量差不多,一点都没有他想象中神通的样子啊!
说好的呼风唤雨,说好的神通广大呢,这叫什么事啊!
“看来是我期望太高了,这小神通的‘小’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看着已经停止下雨,渐渐消散的雾气,林一凡忍不住吐槽道。
小神通聚集起来的甘霖,全都落在了躺在地上睡大觉的大黄身上,却连它身上的毛都没打湿,可见这水量有多少了。
林一凡想象中的情况,不说东海龙王水淹陈塘关的那种惊涛骇浪,至少也得跟下一场大暴雨差不多吧。
现在这点毛毛雨,是糊弄谁呢!
“刚才是不是没有弄好,要不我再来一次试试?”林一凡越想心里越难受,忍不住想再试一次。
说做就做,林一凡调整好心情,再次按照甘霖术的法决,加大力度引动气息,完成了法决。
“甘霖,降!”
林一凡低喝一声,房顶再次聚起了一团雾气。
这团雾气比之前要打上好几倍,足有磨盘大小了,不过降下来的还是毛毛雨。
“这小神通,真是绝了……”
林一凡看着天上的雾气,心中很是气闷,精神一阵恍惚,直接晕倒在了床上。
而天上的雾气,还在不断下着毛毛细雨,大部分都落在了大黄的身上。
那些细细的雨丝,在大黄的毛上聚集成了一颗颗小水滴,滑落了下去。
小水滴接触到大黄的皮肤之后,转眼间就消失不见了。
相关问答
佛本是道中前任勾陈大帝是雷震子勾陈勾陈,古星宿名,属紫微垣。勾陈一即是现在的北极星。中国古星名,有星六颗,属现在星座体系中的小熊座,勾陈...
御即皇帝,御旨即圣旨。六御即分别掌控上天的六名天帝,其分别是:昊天至尊玉皇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紫薇大帝、太乙救苦天尊(青华大帝)、南极长生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