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特殊历史性的制度,它必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趋于灭亡。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必然性。
书名: 《资本论》
又名: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 【德】卡尔·马克思
原版名称 :Das Kapital
类别: 政治经济学
首版时间: 1867年9月14日
作品简介: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首版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国汉堡。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01 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等。
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
就他个人而言,他的极其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02 内容简介
《资本论》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分。《资本论》第一卷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一般基础(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因而从根本的层次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并且有始有终、首尾呼应,具有逻辑和历史的相对完整性。
《资本论》第二卷考察的是广义的资本流通过程,即除了直接生产过程外,把交换过程加进来了。这一卷主要分析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揭示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这些分析,一方面是对《资本论》第一卷的补充和展开,由此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是一个不断运动(再生产)的过程,它只有在这种连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另一方面是向《资本论》第三卷的过渡,或者说是第三卷的引言,因为第二卷考察的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独立化的资本形式,是以第二卷对资本循环的分析为基础和出发点的。
《资本论》第三卷是对资本运动总过程的分析,既是理论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论分析的完成。因为这里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本质的层次上,而是上升到社会的表面。由此,把资本主义这个庞然大物从里到外清楚地再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前两卷暂时存而未论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回答,前面做过的许多分析(如价值、货币等)在这里又得到了更加深入、更加丰富、更加具体的论证,确实可以说是圆满地完成了理论分析的任务。
03 作品思想
资本主义分析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而生产关系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关系的总和。
《资本论》正是系统地分析资本主义的全部生产关系,而且这种分析是辩证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本质到现象。
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论》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而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劳动二重性的原理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正是由于《资本论》的全部分析都建立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所以《资本论》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论》通过对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而科学地证明了一个真理,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特殊历史性的制度,它必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趋于灭亡。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必然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根据以无可怀疑的知识所作的绝对认真的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灭。”
共产主义
《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里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和交换形式的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
而在马克思的时代,庸俗经济学只是把资本家有关“美好世界”的“陈腐而自负的看法”以“系统化”“学究气”的形式“宣布为永恒的真理”。
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但是,其自身的阶级局限和知性思维方法使之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表面上看,《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并无二致,马克思自己也承认“我的价值、货币和资本的理论就其要点来说是斯密—李嘉图学说的必然的发展”;然而,在考察方法上,马克思已经从根本上超出了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范畴,把研究对象从“可以计量的”“物的事实”转向了具有无限丰富的感性体验的“人的事实”,即包含人的全部生存体验在内的感性活动。
基于此,马克思考察了“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全部关系”,并“根据以无可怀疑的专门知识所作的显然认真的研究”得出结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灭”。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掩盖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物和物的关系”下的“人和人的关系”。不仅如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极力证明,“现代社会,从经济学上来考察,孕育着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
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使一种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新形态成为可能,这是存在于《资本论》中的隐性逻辑。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已经宣告了这一“现实”:“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资本论》中,这一“逻辑”是通过对资本运动规律的必然趋势的揭示内在地开显出来的。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包含的内在矛盾使其必然是一个自否定的存在。
用黑格尔的话说:这是“一个自身崩溃的直接现实性”,在其中,“这些直接的情况自身瓦解为形成他物的条件,但同时又被保持其为较高实质的内容”。
在这个意义上,共产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存在的,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异化不同,共产主义在人的历史活动中实现了理想与现实、哲学与生活的和解,即人的理论思维能力与生产实践能力的和解,这实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身既是对资本运动规律尤其是其必然被消灭的规律的揭示,也是作为资本主义替代方案的共产主义道路的开启,二者是同一个过程,这就是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中所说的 “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可见,在《资本论》中存在着相互交织的两条逻辑:
一条是以商品、货币、资本等“物”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资本运动规律的显性逻辑;
另一条是内蕴在资本运动这一显性逻辑之下的解放的逻辑(隐性逻辑),即共产主义道路的开显。
由此,作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其所作的结论不仅“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而且越来越成为各地工人阶级“对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
04 目录
编者的话影响人类历史的巨著——《资本论》导读
卷一 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第一章 商品第二章 交换过程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篇 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一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二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三章 剩余价值率第四章 工作日第五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三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一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二章 协作第三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四章 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第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第四篇 工资第一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章 计时工资第三章 计件工资第四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第五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一章 简单再生产第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卷二 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五章 流通时间第六章 流通费用第二篇 资本周转第一章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第二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第三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和周转的周期第四章 劳动期间第五章 生产时间第六章 再论流通时间第七章 可变资本的周转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一章 前人的阐述第二章 简单再生产第三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卷三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第二章 利润率第三章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第一章 资本的不同构成和利润率的差别第二章 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第三章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第三篇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一章 规律本身第二章 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第三章 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第四篇 商品及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及货币经营资本第一章 商品经营资本第二章 商业利润第三章 商人资本的周转及价格第四章 货币经营资本第五篇 利润构成与生息资本第一章 生息资本第二章 利润的分割、利息率及“自然”利息率第三章 利息和企业主收人第四章 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第五章 信用和虚拟资本第六章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第七章 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第八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第九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第十章 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级差地租第三章 地租第四章 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及土地价格第五章 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第一章 三位一体的公式第二章 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第三章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05 原文摘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 “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的量的规定性为前提,……。”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第一卷摘录
第一篇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占有者。商品是物所以不能反抗人。如果它不乐意,人可以使用强力,换句话说,把他拿走。为了使这些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的彼此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可见,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在这里人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的代表即商品占有者而存在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人们扮演的经济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人们作为这种关系的承担者而彼此对立着的。
商品占有者与商品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对商品来说,每个别的商品体只是它本身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昔日尼克派,它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灵魂而且用自己的肉体去换取任何别的商品,那怕这个商品生得比马立托奈斯还丑。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作为价值来实现。
因为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种则不然,列如鞋,既用来穿,又可以用来交换。二者都是鞋的使用价值,因为谁用鞋来交换他所需要的东西,列如食物,谁就是利用了鞋。但并不是利用鞋的自然用途,因为它不是为交换而存在的。
每一个商品占有者都只想让渡自己的商品,来换取另一个具有能够满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商品。
商品本性的规律通过商品占有者的天然本能表现出来。他们只有使他们的商品同任何另一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相对立,才能使他们的商品作为价值,从而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
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在交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事实上彼此等同,从而事实上转化为商品。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已为金银的自然属性适于担任货币的智能而得到证明。
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二重化了。它作为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如金可以镶牙,可以用作奢侈品的原料等等,此外它又取得一种由它独特的社会智能产生的形式上的使用价值。
货币是一般商品。我们可以统称为贵金属的金银本身,是……价值……时涨时落的……商品。当重量较小的贵金属可以购买数量较大的本国农产品或工业品等等时,我们可以认为贵金属的价值较高。
每一个商品都是一个符号,因为它作为价值只是耗费在它上面的人类劳动物质的外壳。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不是,是指价值规律依旧起作用,但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不那么容易辨别的出了.不是后来出现了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取代了剩余价值,掩盖了剩余价值和价值...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几乎早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个世纪,在西方经济学界,富国论像神一般的存在,被称为经济学的哥白尼和鼻祖,就像我们的四书五经,其看不见...
[最佳回答]学在于勤(Kaiser3344倾情奉献)天道酬勤,我认为这是一句极好的至理名言.任何的成功都是勤奋的苦根上长出的甜果,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若想成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