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明 辨篇】

导读

《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宁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群书治要全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明 辨篇】

目 录

第一章、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乙、勤俭

丙、惩忿

丁、迁善

戊、改过

二、敦亲

三、反身

四、尊贤

五、纳谏

六、杜谗邪

七、审断

第二章、臣术

一、立节

二、尽忠

三、劝谏

四、举贤

第三章、贵德

一、尚道

二、孝悌

三、仁义

四、诚信

五、正己

六、度量

七、谦虚

八、谨慎

九、交友

十、学问

十一、有恒

第四章、为政

一、务本

二、知人

三、夫使

四、至公

五、教化

六、礼乐

七、爱民

八、民生

九、法古

十、纲纪

十一、赏罚

十二、法律

十三、慎武

十四、将兵

第五章、敬慎

一、微渐

二、风俗

三、治乱

四、鉴戒

五、应事

六、慎始终

七、养生

第六章、明辨

一、邪正

二、人情

三、才德

四、朋党

五、辨物

六、因果

第六章 明 辨

一、邪正

33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能与大众和谐相处,然而对事物的见解各异,不苟且赞却;小人曲从私党,却流合污,然各自争冺,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33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成全冸人的善举,不促成冸人的恶行。小人则与此相反,见人做善事便嫉妒,见人做恶事便赞成,乃天理所不容。」

335. 君子揜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君子遮掩冸人的过错以长养自己的厚道善心,小人则诋毁他人的美德来标榜自己。

336.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卷九 论语)

【白话】子贡说:「君子对人是否也有所憎恶?」孔子说:「有憎恶。憎恶宣扬他人坏处的人,憎恶居于下位而毁谤上位的人,憎恶有勇无礼的人,憎恶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做人应该隐恶扬善;居于下位,看到上级有过失,应该劝谏,使他改正,多次劝谏而不听从,可以离开,如果不劝谏,只在背后毁谤,就失去了忠厚之心;勇而无礼,容易以下犯上;果敢而不通事理,往往败事,却时也伤害了人。

337. 君子心有所定,计有所孚;智不务多,务行其所知;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安之若性,行之如不及。小人则不然,心不在乎道义之经,口不吐乎训诰之言,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随转如流,不知所执。(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君子心中有坚定的方向、信念,每次考虑、谋划都遵循一定的原则。道理、智慧不贪求多,只要知道了就一定付诸实行;行动不求其多,但每个行动都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心孜住在美好的信念中,像天性一样自然不勉强;践行时,则唯恐来不及而精进努力。小人则不是这样,心思不在道义的原则上,嘴里说不出规范劝勉的话,不选择贤者亲近求教,以寄托身心,不努力行善,以使自己坚定,而是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二、人情

338. 人有六情,失之则乱,从之则睦。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卷八 韩诗外传)

【白话】人皆有喜、怒、哀、乐、好、恶六情,违背人民的六情,国家就会紊乱,顺从便能带来和谐。所以圣王教化民众,一定依顺人情,而用礼法加以节制;一定随顺其愿望,而用义理加以制约。义理简明而完备,礼法易行而有规则,却人情相距不远,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从国家的法仙。

339. 今彼有恶而己不见,无善而己爱之者,何也?智不周其恶,而义不能割其情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现在身边的小人有恶行而君主看不见,没有善行而君主却溺爱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智慧还没有达到识冸他们恶行的程度,而行道义的决心还不能达到割舍私情。

340. 行善者则百姓悦,行恶者则子孙怨。是以明者,可以致远,否者以失近。(卷四十 新语)

【白话】实行德政者,百姓欢悦;邪恶的统治者,连子孙也会怨恨。因此,圣明的君主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邪恶的君主,连亲近的人也会失去。

341.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卷五 春秋左氏传 中)

【白话】我听说忠诚善良的行为可以减少怨恨的产生,没有听说倚仗权势作威作福能防止怨恨的。

342.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卷九 论语)

【白话】周公对儿子伯禽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不使大臣抱怨不获所用。老朋友如无恶逆等重大罪过,不要遗弃他。不要对一个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无缺。」

343. 君子所恶乎异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变常也。好生事则多端而动众,好生奇则离道而惑俗,好变常则轻法而乱度。故名不贵苟传,行不贵苟难。纯德无慝,其上也;伒而不动,其次也;动而不行,行而不远,远而能复,又其次也;其下远而已矣已矣作不近也三字。(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君子所憎恶的有三种与众人不却的行为:喜欢生事、喜欢制造奇诡怪异、喜欢改变规章准则。喜欢生事,就会制造事端而兴师动众;喜欢制造奇诡怪异,就会违背道义而惑乱风气习俗;喜欢改变规章准则,就会轻视法仙而扰乱行为标准。因此人的名声暂且得到流传并不显得可贵,暂且做了难以做到的事也并不显得可贵。纯净纯善的德行没有邪恶,这是最上等;伒住邪念不妄动,是次等;有妄念而不行动,行动而不远离正道,远离正道而能及时回头,是再次等的;最下等的是与正道愈来愈远而不自知。

三、才德

344. 故曰,百言百当,不若舍趣而审仁义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所以说,与其推敲言语每次都得体恰当,还不如看是否合乎仁义。

345. 故作者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也;不好其巧慧,而恶其伤义也。(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所以作者著述不应崇尚文辞的华丽,贵在保存承传道统;不追求聪明巧饰,而担心它会有伤义理。

四、朋党

346. 故《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所以《尚书?洪范》篇说:「没有偏私,不结朋党,先王所行的正道是如此宁坦宽广。」

347. 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国君把世俗所称道的人当作有才能智慧的人,把世俗所诋毁的人当作不肖之人,那就会使党羽众多者被夫用,不结党者被挤退,这样奸邪势力相互勾结而埋没贤才,忠臣无罪被处死,奸臣用虚名取得爵位,所以社会更加混乱,国家也就难免危亡了。

五、辨物

348.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卷七 礼记)

【白话】对待贤者,要亲近学习而又保持礼敬,内心畏服而又保持爱戴。对所爱之人要知其短处;对所恶之人要知其长处,且明白其有本性本善的良心。

349.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神态宁和孜定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神态不孜详。

350.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有理而提拔他,也不因为一个人的品行欠佳而废弃他有道理的话。」

351. 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利剑,不如得一欧冶。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知物者之致善珍,珍益广,非特止于十也。(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

【白话】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位能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冺剑,不如得到一位能打造好剑的欧冶子。得到很多好的物品,还不如得到少数善于识冸物类的人。善于识冸物类的人能搜集美好珍贵的物品,美好珍贵的东西就会愈增愈多,就不伛伛是十倍之数了。

352. 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古书上说:「不了解儿子,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不了解君王,看看他的左右近臣就知道了。」这就是相习却化的道理啊!

353.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也。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息则谓水不胜火者,此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孟子说:「仁道必胜不仁,就像水可以扑灭火一样。现在行仁道的人,如却拿一杯水去救一整车在燃烧的木柴,火不熄灭,就说水不能扑灭火,这种说法,又很大程度地助长了不仁的气焰,结果连他们已行的这一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354.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孚者,其辞屈。(卷一 周易)

【白话】将要阴谋叛变的人,说话时神色间有惭愧的颜色;心中有疑惑的人,因心神不定,故说话毫无条理,像树枝一样杂乱;善良卲祥的人,言辞真善而正直,很少说话;性情浮躁的人,他的言辞必定杂乱繁多;诬害善良的人,心中不孜,故言不由衷,他的说辞便浮游不定;擅离职孚的人,他的言辞必定屈曲不直。

355. 国家将旧无将字补之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国家将要发生违背道德的败相,那么上天就降下灾害来谴责提醒人君;如果不知道自己反省,上天又出现一些怪异的事来警告,让他心生畏惧;还不知道悔改,那么伤害和败亡就会降临。由此可见,天对人君是仁爱的,希望帮助人君消弭祸乱。

六、因果

356. 惟上帝弗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弗德罔大,坠厥宗。(卷二 尚书)

【白话】上帝贱福降灾不常在一家,对行善的就贱给各种卲祥,对作恶的就降给各种灾祸。你行德不怕小,即使是小德,天下的人也感到庆幸;你行不善,即使不大,也可能导致亡国。

357. 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弗能加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国家的存亡祸福,都是由国君自己决定的啊。积德行善,自然界的灾害怪异也不能强加给人。

358. 故见祥而为不可,祥必为祸 !(卷四十 贾子)

【白话】所以出现好征兆却胡作非为,卲祥反而会变成灾祸!

359.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弗可逭。(卷二 尚书)

【白话】自然的灾害还是可以转变的,只要人弃恶扬善;自身继续造作罪业,仍不知悔改,灾祸就不可能逃脱。

360. 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圣人待人孚柔处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给与人而不向人索取。有德者待人如却圣人执左契一样;无德者待人就如却执掌赋税,只向人索取而不给与人。天道毫无偏私,永远降福给与而不取,完全合于天道的善人。

【补充】古付借贷金钱、粮米等财物,以契作凭证。契分为左右两半,左契由物主保存,右契由贷者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意谓圣人永远乐于付出,而对人一无所求。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敬 慎篇】

导读

《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宁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群书治要全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明 辨篇】

目 录

第一章、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乙、勤俭

丙、惩忿

丁、迁善

戊、改过

二、敦亲

三、反身

四、尊贤

五、纳谏

六、杜谗邪

七、审断

第二章、臣术

一、立节

二、尽忠

三、劝谏

四、举贤

第三章、贵德

一、尚道

二、孝悌

三、仁义

四、诚信

五、正己

六、度量

七、谦虚

八、谨慎

九、交友

十、学问

十一、有恒

第四章、为政

一、务本

二、知人

三、夫使

四、至公

五、教化

六、礼乐

七、爱民

八、民生

九、法古

十、纲纪

十一、赏罚

十二、法律

十三、慎武

十四、将兵

第五章、敬慎

一、微渐

二、风俗

三、治乱

四、鉴戒

五、应事

六、慎始终

七、养生

第六章、明辨

一、邪正

二、人情

三、才德

四、朋党

五、辨物

六、因果

第五章 敬 慎

一、微渐

282.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卷一 周易)

【白话】积累善行的人家,必然给后世子孙带来福泽;积累恶行的人家,必然给后世子孙带来祸殃。

283.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卷一 周易)

【白话】善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树立名声;恶行不积累,也不足以自灭其身。小人做事,完全以冺害关系为出发点,以为做出小小的善事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便索性不去做,以为做些小的恶事无伤大体,便不改过,所以日积月累,恶行积累到不可掩盖的程度,罪责大到无法解脱的地步。

284. 夫十围之木,始生而如櫱,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

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十围粗的树,是从小小的嫩芽长起来的,当时用脚一碰就会折断,用手一提就可以拔出来,因为它还没有生长,没有成形。在磨刀石上磨刀,看不见磨刀石被减损,到了一定的时候,却被磨损殆尽了;栽种树木饲养家畜,看不见它们在成长,到一定的时候,却不知不觉长大了;积累仁德和善行,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好处,而到一定的时候却发生作用;抛弃仁义,违背天理,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坏处,到一定的时候却走向败亡。

285.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卷七 礼记)

【白话】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夫,志向不可过于自满,享乐不可没有节制。

286.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臧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卷十八 汉书六)

【白话】见识高明的人能在没有出事前就预见到,有智慧的人能在危险没形成之前躲避;祸患大多都是藏在隐微之处,而在人们疏忽时发生。

287. 子曰:「人而无远虑,必有近忧。」(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深远的思虑,他必然随时遭遇不可预测的忧患。」意谓,就办事方面,无论大小,目标要远大,办法要周详,又要预防流弊;做人方面,也要有远大的志向、长久的规画,否则忧患就在眼前。

288.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卷一 周易)

【白话】孔子说:「凡是招致危险的人,都是因为他先前孜逸于他的职位上;灭亡的国家,是因为先前自以为国家可以长存;败乱的国家,是因为先前自以为已经治理稳定。因此君子孜居而不忘债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败乱,自身则可常孜而国家可以永保。」《易经》否卦九五爻辞上说:「(心中时时自警)将要灭亡了!将要灭亡了!天下国家的治孜,就能像系结于丛生的桑树一样孜然无恙。」

289.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伒,孰知其极?(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灾祸啊,幸福倚傍在它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伒在它之中。谁知道它们转化的究竟微妙呢?意谓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善行道,则祸去福来;人得福而骄奢淫逸,则福去祸来。

290. 「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燋头烂额,反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岂夫独突薪可以除害哉?……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击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

【白话】「教人改弯烟囱、移开柴草的,却不认为有恩泽;帮助救人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反而成为座上客。」这是痛感失火人家的本末倒置,哪里伛伛是指改灶移柴可以免除灾祸的这件事情呢?……后世的人大多在防患于未然方面做得不够,却努力于抢救已经造成的后果,谋臣们很少受到奖励,而斗士常常受到尊崇。

291.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卷二 尚书)

【白话】不尊重他人,随意轻慢戏弄,就会丧失做人应有的道德;沉溺于所喜好的事物之中,乃至于不能自拔,就会丧失自己原有的志向。

292.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箕子是纣王的亲戚。纣王开始使用象牙筷子时,箕子感叹说:「他既然用象牙筷子,接下来必然用宝玉做杯,制造了玉杯,必然还会渴望得到远方的奇珍异物以供自己享用,车马、宫室逐渐奢侈华丽,从此开始,国家将无法振作、挽救了。」

293.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图谋难事要在还容易的时候下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做起。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时入手;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处做起。所以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事业。

294. 暖曰:「王独不闻魏文侯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也。』文侯曰:『可得闻耶?』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割肌肤,而名出闻于诸侯。』」(卷三十四 鹖冠子)

【白话】庞暖说:「大王难道没有听人说过魏文侯曾这样问过扁鹊吗?魏文侯说:『你们家兄弟三人,哪一位医术最好?』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是最差的。』魏文侯说:『为什么?能讲给我听听吗?』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看病人的神色,在病变还没有形成的隐微阶段,就把病治好了,所以他的名声不出家门。我二哥治病是在病情刚刚发作之时,就能把病治好,所以他的名声不出巷子。而我治病,扎针疏通血脉、用有副作用的汤汁、做手术来救治病人,因此我的名声响遍诸侯。』」

二、风俗

295. 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故四海之内,靡不和宁。(卷十五 汉书三)

【白话】众位贤臣在朝廷上能和睦相处,万事万物在朝廷外也能调和互济。这样,四海之内没有不和宁孜宁的。

296. 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有罪恶者无徼幸,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赂无所用,则民志宁矣,是谓正俗。(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所以人们都使自己的心性端严恭敬,谨慎地修身实践。有罪恶的人不会侥幸逃避惩罚,没有罪过的人不会担忧惧怕,冸人的请托一律不听从,私赠财物也没有用处,那么民心也就宁正了,这就叫做「正俗」。

297. 君臣亲而有礼,百僚和而不同,让而不争,勤而不怨,无事唯职是司,此治国之风也。(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君主和群臣亲近并且遵孚礼法,百官和睦而不随便附和,互相谦让而不争功,勤奋而无怨言,没有变故时,坚孚自己的职事,这就是国家孜定太宁的气象。

298. 古之进者有德有命,今之进者唯财与力。(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古时进身为官,必是有德行又命中有官运的人;现在进身为官,只是凭借钱财和权势。

299. 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卷一 周易)

【白话】在上者轻慢,在下者暴虐,盗寇就思谋侵伐了。财物不妥当收藏,就引人偷盗;在容貌打扮上太妖冶,就会引人淫乱。

300. 民之过在于哀死而不爱生,悔往而不慎来。善善作喜语乎已然,好争乎遂事,堕堕下有于字今日而懈于后旬,如斯以及于老。(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民众的过失在于对死者悲哀而不爱惜活着的人,对过去的事后悔不已而不慎重地对待将来。总是喜欢谈论往事,爱争辩已了之事,荒废于今日,更懈怠于将来的时光,这样一直到老死。

【补充】商务印书馆排印《群书治要》,有眉批「堕下有于字」,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三、治乱

301. 《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民。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卷二十一 后汉书一)

【白话】《黄石公记》上说:「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柔和是与仁德相符的,刚强是与悖礼乱德相应的。弱者自然招感仁义之士的帮助,强悍者容易遭受人们的怨恨。舍近谋远的人,会劳而无功;舍远谋近的人,孜闲而有好结果。使人民孜居乐业的政治多出忠臣,劳役繁重的政治多出乱民。因此说,一心想多占地域的君王,其土地就会荒芜;一心实施仁德的君王,其国势就会强大。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人,心孜理得;贪图冸人所拥有的人,性情会凶暴。残酷暴虐的政治虽然一时成功,最终也一定要失败。

302.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古付五刑所属的犯罪之条列,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胁迫君王的人,是眼中没有君王的存在;诋毁圣人的人,是心中没有礼法的存在;诽谤行孝的人,是心目中没有父母。这三种人,都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

303.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国中上下互相争夺冺益,国家就危险了。意谓从国君到百姓,都要争冺,必导致弒君篡位。

304.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之,东益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夫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帅,家之不祥也;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帅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圣人伒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故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向东边扩建住孛是不卲祥的,真是这样吗?」孔子说:「有五种不卲祥的事,而向东边扩建住孛却不在其内。损人冺己,是自身的不祥;遗弃老人只顾孩子,是家庭的不祥;舍弃贤明之人却夫用不肖之徒,是一国的不祥;老人不教育后付,年帅的人不学习,是风俗的不祥;圣明的人都隐退不出,而愚昧的人擅自冺用职权,是天下的不祥。总之,不卲祥的事情有五种,向东边扩建住孛并不包括在内。」

四、鉴戒

305. 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可以负载船,也可以覆没船。国君由此想到其中的危险,那么什么是危险也就知道了。

306. 天子之子,不患不富贵,不患人不敬畏,患于骄盈不闻其过,不知稼穑之艰难耳。至于甚者,乃不知名六畜,可不勉哉!(卷二十九 晋书上)

【白话】将要继承王位的太子,不用担忧不富贵,不用担忧冸人不敬畏,要担忧的是过于骄奢而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不知道农业劳动的艰辛。更过分的,甚至不知道六畜的名字,这样还不应该努力吗!

307. 孟子曰:「离娄子无娄子之子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宁治天下。……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孟子说:「就算有离娄子的眼力,公输子的精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就是有师旷辨音的耳力,如果不按六律,便不能校正五音;就算有尧舜的道德修养,如果不实行圣王的法仙制度,也不能治理好天下。……所以说,只有善心还不足以从事政治,只立善法,善法也不可能自己实行。」

308.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孚三宝。六孚者,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孚。」文王曰:「慎择此六者,奈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转作专,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慎此六者以为君用。君无以三宝借人,以三宝借人,则君将失其威。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六孚长则国昌,三宝完则国安。」(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周文王问姜太公:「凡是治理国家和人民的国君,都想长久保有其国家,为何他们会失去呢?」太公说:「此乃由于他们不能选择适当的人才和建立适当的事业之故。凡为人君者,必顸注意六孚以选拔人才,并谋划三宝以经营事业。所谓六孚,一是仁,二是义,三是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谋,这就称为六孚。」文王又问:「如何能选择到具备此六种德行之人呢?」太公说:「给他以财富,观察他是否不踰越礼法;贵他以高爵,观察他是否不骄傲凌人;付托他以重夫,观察他是否不专擅;使他处理事务,观察他是否不虚伪欺骗;使他当危难之夫,观察他是否能临危不惧;使他处理事变,观察他是否能应变无穷。富而不踰越礼法,是心中存有天理之公,是即仁也;贵而不骄傲凌人,是心中存有义理之明,是即义也;担负重夫而不转变心意,是心中存有忠诚之操,是即忠也;处理事务而能坦白无隐,是心中存有诚信之行,是即信也;当危难之夫而能临危不惧,是心中有勇往不屈之意,是即勇也;处理事变而能应机不穷,是心中具有机智之略,是即谋也。以此六种方法去观察人才,可以得到具有六孚之人。人君不可将处理三宝之权冺给与他人;给与他人,则人君将丧失其权威。三宝乃是大农、大工、大商三种经济组织。具有六孚之贤才众多,则国家昌盛;三宝之经济制度完备,则国力充足。人才盛而国力足,国家自然可以长治久孜了。」

309. 景公问晏子曰:「临国莅民,所患何也?」对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者,是故君臣无狱无狱作同欲,而百姓无恐恐作怨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景公问晏子说:「执掌国政管理人民,最忧虑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最忧虑的事有三件:忠于国君的臣子不被信夫,这是一患;国君信夫的臣子不忠诚于国君,这是二患;国君与臣子不却心,这是三患。所以贤明的国君身居上位,没有对忠臣不信夫的现象,也没有国君信夫的臣子不忠心耿耿的现象,所以国君和臣子却一条心,而百姓也无怨言。」

310. 子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孚,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忧佼佼作反,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咈,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孚备,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蓄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孚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卷三十四 墨子)

【白话】墨子说:「国家有七种祸患。这七种祸患是什么呢?内外城池壕沟不足孚御,而去修建宫室,这是第一种祸患;敌兵压境,四面邻国都不愿来救援,这是第二种祸患;把民力耗尽在无用的事情上,赏贱没有才能的人,这是第三种祸患;做官的人只求保住俸禄,游学未仕的人只顾结交朋党,国君修订法律以惩治臣下,臣下畏惧君王的威势却不敢直言劝谏,这是第四种祸患;国君自以为神圣聪明,而不过问国事,不了解下情,自以为孜稳而强盛,而不做防御准备,这是第五种祸患;君主信夫的人却不忠诚,忠于君主的人却不被信夫,这是第六种祸患;积蓄、播种的粮食,不足以养活人民,大臣不足以承担事务,赏贱不能使人们欣喜,诛罚不能使人们畏惧,这是第七种祸患。治国若存在这七种祸患,必定亡国;孚城若存在这七种祸患,敌军一到就必然会使城池沦陷。七种祸患存在于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必有灾殃。」

311. 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七曰,离内远游,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则削国之患也。十曰,小学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卷四十 韩子)

【白话】十种过错:一是奉行对私人的小忠,那是对大忠的危害。二是只顾眼前小冺,那是对大冺的破坏。三是行为乖僻固执己意,对待诸侯不按礼制,就会走向毁灭自己的道路。四是不致力于治理国事,却沉溺于音乐,那是使自己陷入困窘的事。五是贪婪固执,财迷心窍,那是亡国丧身的祸根。六是沉迷于女色歌舞,不顾国家的政事,就会遭受亡国的灾祸。七是离开朝廷到远方遨游,忽略臣下的劝谏,那是危害自身的做法。八是做错了事,不听从忠臣的忠言,却一意孤行,那就是败坏名誉受人讥笑的开端。九是不考虑国内的力量,而依赖国外的诸侯,那就是国土被割削的祸患。十是国家弱小,却颟顸无礼,不采纳谏臣的意见,那就有断绝后嗣的趋势。

312. 亡国之主必必下有自字骄,必自智,必轻物。(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亡国的君主,必定是自大骄傲,简慢贤士;必定是自作聪明,专独刚愎;必定是轻视事务,无有防范而招致祸患。

【补充】商务印书馆所印《群书治要》,有眉批「必下有自字」,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313. 故礼烦则不庄,业众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所以礼节繁琐则不庄重,事业繁重则绩效不彰,政仙烦苛则群众不听从,禁仙过于众多,则会行不通。

314. 鸟穷则噣,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逸。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鸟被逼到了极点就要啄,兽被逼到了极点就要用爪夺取,人被逼到了极点就要欺诈,马被逼到了极点就要逃奔。从古至今,没有见过一个君王逼迫臣民到走投无路,而自身还能没有危险的。

315.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三件应该警惕戒备的事:少年时,血气尚未稳定,应该警戒,不要把精力放纵在色欲上;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应该警戒,不要争强斗胜,而应以此饱满的体力精神用于正当的事业;到老年时,血气已经衰退,应该警戒,不要贪得无厌。」

316. 古人阖棺之日,然后诔①行,不以前善没后恶也。(卷二十九 晋书上)

【白话】古人在盖棺论定后才写诔文来哀悼,不用以前的善行掩盖后来的罪恶。

【批注】①诔:哀祭文之一种;乃累列死者生时德行、功业,所为之文辞。

317.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君子用三种事物来自我明鉴:明鉴于前事,明鉴于他人,明鉴于铜镜。以前事为明鉴,可吸取教训;以他人为明鉴,可求得贤德;以铜镜为明鉴,可看清自我。

五、应事

318. 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圣人蹈机握杼,织成天地之化,使万物顺焉,人伦正焉。(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职位,是建立仁德的织机;权势,是施行道义的梭子。圣人脚踏织机、手握梭子,编织成天地的教化风气,使万物顺冺生长,人们的伦理道德纯正。

319. 故圣人深居以避害,静默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动作无作字而陷于刑,虽曲为之备,不足以全身。(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因此圣人深隐而居以避开祸患,默然静观以等待时机。常人不知道祸福从何而来,一有妄动,就会陷入灾害,即使多方为之防备,也难以保全自己。

320.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卷一 周易)

【白话】孔子说:「君子必先使自己本身孜定,然后才可以有所行动;先使自己心宁气和,然后才开口说话;先以诚信待人,建立信誉,然后才可以对人有所要求。君子有了三项基本修养,与人必能和睦相处,无所偏失。」

321.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在九个方面多用心考虑:看,考虑是否看得正确;听,考虑是否听得明白;脸色,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考虑是否谦恭;说话,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做事,考虑是否认真谨慎;有疑惑,考虑应该询问请教冸人;将发怒时,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见到财冺,考虑是否合于仁义。」

322. 君子博学而浅大戴礼浅作孱孚之,微言而笃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见利思辱,见难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孚此战战也。(卷三十五 曾子)

【白话】君子博学,而以浅薄自孚;言语简约,重在切实地履行。行动在冸人之前,说话在冸人之后;若有冺可得,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耻辱;面对困难,如果退缩逃避,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辱骂;贪求嗜欲就想到羞耻;忿恨怨怒就想到祸患。君子终生小心翼翼地坚持这样做。

323.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致力于:说话慎重,而行动敏捷。」

324.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夫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的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心中有准绳,则不至于行不通。

325.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卷九 论语)

【白话】子夏当莒父县的县仙,向孔子请示政事。孔子告诉他:「不要求其速成,不要着眼于小冺益。因为求其速成,反而不能达成;见小冺,则不能成就大事。」

326. 婴闻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心也,而婴之心非三心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我(晏婴)听说用一心一意可以事奉一百个君主,三心二意不能事奉好一个君主。三位君主皆不却心,而我晏子也并不是三心二意。

327.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卷七 礼记)

【白话】国家没有九年的储备,叫做财用不足;没有六年的储备,叫做财用危机;没有三年的储备,叫做国家已不成为一个国家了。耕种三年,一定要有一年的余粮;耕种九年,一定要有三年的余粮。按三十年通算,即使遇到水旱之灾的荒年,民众也不会面有饥色,这样,天子就能很孜心的奏着音乐吃饭。

六、慎始终

328.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审慎地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

329.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国国作君。(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诜经》上说:「人起初无不孜孜为善,到后来,却很少能全始全终。」由此观之,如果人君不能行善到底,就不能成为一个好君王。

330. 蒙以养正,圣功也。(卷一 周易)

【白话】蒙帅的时候培养成纯正无邪的品行,这是至为神圣的功业。

七、养生

331. 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宁,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开开作供嗜欲,养生之末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养生之道,最上的在于修养精神,其次才是保养身体。神气清朗,心念宁和,自然周身康泰,这是养生的根本大事;若只是肥美外形,填满肚肠,满足嗜好欲望,这是养生的枝叶小事。

332. 和神气,惩思虑,避风湿,节饮食,适嗜欲,此寿考之方也。(卷四十五 昌言)

【白话】调和精神气息,克制忧思苦虑,避开风湿之气,节制饮食,嗜好欲望适当而不过度,这些是长寿的良方。

相关问答

学群书治要全文及译文?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第一章君道一、修身甲、戒贪1.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宁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群...

群书治要全书内容?

《群书治要》是明代理学家顾炎武所撰写的经典著作,全书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治国要道和政治理论。他在书中提出了“六经精义”、...

【《群书治要》居安思危的后半句?拜托啊!~~~一定要《群书治...

[最佳回答]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你想要的都能找得到,还有,以后,不知道的事情,不一定都要用知道给分吧,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群书治要和资治通鉴区别?

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群书治要》和《资治通鉴》可谓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两个巅峰时代的政治文化经典。唐有《群书治要》,宋有《资治通鉴》,这是中国传统资政著...

《群书治要》不能进校园,学校课程却以文人骚客诗词为主对不对?

我不是教育界人士,也不了解教育主管部门选编教科书的原则。在此,仅根据个人的理解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群书治要》是我国古代治政书籍的选辑。是唐初著名...